理想汽车业绩_理想汽车公司年报
1.近1200亿新能源补贴:特斯拉失宠、蔚来利好!这三大风口要起飞!
2.造车,富士康是认真的?
3.公布年报当天,车辆起火!小鹏去年营收增了,但亏损也在扩大
4.小鹏花费巨资获生产资质,将生产P7,摆脱代工真的好?
近1200亿新能源补贴:特斯拉失宠、蔚来利好!这三大风口要起飞!
“精准扶贫”。
用这四个字,来形容几天前公布的《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补贴新政”),再合适不过了。
4月23日,四部委联合发布的补贴新政提出,延长新能源汽车补贴期限,平缓补贴退坡力度和节奏。同时,首次设置价格门槛——售价超过30万元(包含30万元)的新能源汽车,不再享受补贴。
这“一刀”很明显,直接架在了国产特斯拉的脖子上。要么就降价,要么就没有补贴。当然也误伤了很多其他国产车企,比如广汽、比亚迪、上汽荣威的部分高端售价车型。
有趣的是,通知还“补了一刀”——30万元的价格门槛,“换电模式”车辆不受此规定。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支持换电,卖到30万以上仍可享受补贴。而满足这两个条件的,蔚来汽车是唯一一家。
那么,2020年补贴新政出台,到底是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还是加速国产车企“阵亡”呢?
22万没戏了?
国产特斯拉顶风涨价
“30万补贴门槛”的消息一出,汽车圈内就炸了锅。
有激进派的想法,比如汽车之家、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微博上表示,“设计30万的补贴门槛,基本上是精准的助攻特斯拉来打残国内的纯电动品牌。”
他甚至用灭顶之灾,来形容接下来特斯拉对国产新能源车企的影响。
李想微博截图、配图:等待上牌的国产特斯拉(来源:微博)
另外也有乐观派对补贴新政表示,一切利好。
比如小鹏汽车CEO何小鹏认为,补贴新政将会“对消费者利好,对市场蛋糕做大利好?”。威马汽车CEO沈晖则表示,“30万价位的两端分别代表普惠和享受型消费用户群,政策以此为分界线,目的很明确——科技普惠!”
对于政策发展后续的讨论还未结束,这边特斯拉已经宣布提高国产特斯拉Model?3的售价。而已经下订的车主,在订购协议上直接被修改了价格:标准续航升级版涨4000元、长续航版涨5000元。
一名特斯拉销售人员表示,Model3实际上并没有“涨价”,消费者最终购买价格上涨是因为在最新的补贴政策下补贴金额减少所致。
但补贴退坡让消费者买单,也只有特斯拉敢这么干。
目前,蔚来、理想等新造车企业在政策公布后,宣布了对应的“保价”政策。就梅赛德斯·奔驰也在今天宣布EQC纯电动车型将延长补贴至6月底,费用由奔驰承担。当然,可能是刚入华的特斯拉还不太熟悉中国市场的规矩,但打破规矩恰巧也是它的习惯。
上海特斯拉工厂停满了刚出厂的新车(来源:网络)
面对涨价,有一位已经订购特斯拉Model?3长续航版的准车主向邦哥吐槽,“等吧,价格又多变;买吧,分分钟就成了‘韭菜’,想买特斯拉可太难了。”
就在这次涨价的几天前,有媒体曝出所谓内部消息称,特斯拉国产Model?3将降价至22万元。对此,特斯拉中国内部有关人士表示,予以否认。
其实,如果你去对比美国特斯拉官网,目前同样的“标准续航升级版”,国内补贴后售价约30万元。而在美国,这款车卖39,990美元,扣除加州电动车补贴2000美元,即37,990美元(约人民币26.9万)。
同样的车型、同样拿了补贴,在美国卖26.9万,在国内卖30万。很明显,国产版特斯拉是降价空间的,但关键就在于,它愿不愿意降。
(来源:网络)
最早,进口版Model?3在国内开卖时,“完全自动驾驶能力”软件包为免费赠送包含在车价中,现在单卖售价5万6千元。今年初,国产特斯拉还就把家用充电桩进行拆分售卖,要价8000元。另外,免费超级充电的服务在国产特斯拉上,也不复存在。
实际上,特斯拉只要想降价,有“一百种方式”来调整售价。
比如可以拆分基础版自动辅助驾驶卖、可以通过软件“锁住”一部分续航,从而降低起售价,达到补贴门槛。但现在这么做显然是没必要的,因为国产特斯拉手头上有足够的订单,来维持其可观的利润。
乘联会数据显示,特斯拉3月在中国销量达到10,160辆,创其进入中国市场后单月销量最高记录,占到中国电动汽车市场销量约25%。
另一方面,特斯拉开始吞噬德系三巨头在中国的燃油车市场,最新数据显示,奔驰C级3月销量为1.3万辆,位居豪华B级车市场销量冠军,而紧随其后就是特斯拉Model?3,宝马3系和奥迪A4L均被特斯拉甩在身后。
“廉价”特斯拉入华,是不是鲶鱼不知道,但从市场份额来看,这是一条张着血盆大口的“鲨鱼”。
价值近1200亿红包
国产车企最后2年的疯狂
无论是2016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还是2017年开始的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政策,原计划的最后期限都是2020年。
但总理3月31日主持召开常务会议,明确了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
简单几个字,背后是价值千亿的大红包。
看组数据,2018年发放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总金额超过320亿元,这个数字在2017年是220亿元,2019年估计仍保持在300亿元左右。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预测,新能源补贴的金额未来仍将逐步缩减,但也能两年有500亿规模。购置税补贴对未来两年估计450万台,约7000多亿元的产品的免税,购置税免税金额也是近700亿元,两项合计近千亿的政策支持。
上周,北汽蓝谷披露2019年年报,去年北汽新能源的营收乍一看,是盈利了9201.01万元,但仔细看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亏损8.74亿元,而其中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最大的一笔收入是政府补助,达10.41亿元。
也就是说,北汽新能源的盈利全靠政府的补贴。
出租车司机在充电(来源:Bloomberg)
同样,在比亚迪的非经常性损益科目中,政府补贴也是绝对的来源。
2019年,比亚迪收到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贴为14.84亿元,而在扣除其他损益科目的损失后,2019年的非经常性损益达到13.84亿元。
受益于政府补贴的同时,也凸显了比亚迪对于政府补贴的依赖问题。随着2019年的补贴滑坡,如何摆脱对政府补贴的依赖性,将成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难题。
从另一方来讲,比亚迪2019年的研发费用高达56.29亿元,同比增长12.83%。补贴的钱是难以覆盖其在新能源核心技术上的投入。但比亚迪在电池、半导体等核心技术领域也利好频传。
新能源产业方面,比亚迪发布了全新的“刀片电池”,在动力电池安全性及能量密度上取得了技术突破;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产品汉EV也将于年内上市。另外,比亚迪宣布成立5家弗迪公司,加快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对外销售。
把补贴的钱用在实处,或许也就比亚迪做得最好。
理想ONE(来源:理想汽车)
“在起步阶段通过补贴发挥财政的支撑作用非常必要,但企业最终还是需要实现自身的‘强筋壮骨’,最终才能在风浪中奋力搏击,不惧挑战。”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罗俊杰就曾表示。
“多补两年或许是好事,但永远补不出一个强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换电、氢能源、充电桩
三大烧钱的风口要起飞?
不光是发红包,对细分领域的鼓励、扶持也是有必要的。比如,这三大“烧钱”的新技术——换电模式、燃料电池汽车、充电桩。
换电模式,蔚来早在2015年就开始漫长的探索之路,一路走来满是外界的质疑和吐槽:“烧钱机器”、“倒闭产品”,都曾是它的标签。但蔚来汽车CEO李斌,从未想过放弃换电模式,反而当作一大卖点去宣传。
蔚来换电站(来源:蔚来汽车)
对此蔚来回应创业邦称,“国家对换电模式的认可,对车电分离道路的肯定,是电动汽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重大利好,电动车在体验上与燃油车的正面角逐拉开帷幕。”
蔚来汽车能源副总裁沈斐此前表示,通过换电,车和电池分开了,进而就能够与燃油车更好的竞争。同时,车电分离不仅降低了车辆的购置成本,还能解决目前电动车补能速度慢、续航不可升级、二手车残值低等问题。
而此前,“换电模式”主要靠车企、资本市场来推动,受政策关照相对较少。
对此,奥动新能源营销中心总经理黄春华告诉创业邦,“换电模式,要在国内得到大规模普及,与宏观规划、资金投入、技术标准统一与消费引导都有紧密关联。”
首先,宏观规划层面,期待国家更清晰地对换电模式市场化发展给予明确指引,鼓励换电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让换电网络实现轻资产扩张。
其次,针对换电企业在土地、用电、电池金融等方面的重要关联属性,期待进一步落实换电站储能价值利用,加大国家产业政策扶持力度。
再次,国家层面统筹电池技术的统一标准,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高效协同,进一步加快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
最后,落实换电版新能源汽车消费利好政策,包括牌照供给、购车与补能补贴、补能设施配套完善等,提升车辆运营公司与私人用户的购买信心。
丰田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来源:Engadget)
除了换电模式,补贴新政再次提及燃料电池汽车。
去年,庞青年的“水氢汽车”掀起过一波热议,以至于过去一段时间,大家谈“氢”色变。但日本、韩国纷纷把燃料电池纳入重点照顾的对象中,中国必然也不能掉队。
新政指出,将当前对燃料电池汽车的购置补贴,调整为选择有基础、有积极性、有特色的城市或区域,重点围绕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开展示范,中央财政将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示范城市给予奖励。
争取通过4年左右时间,建立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形成布局合理、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则认为,燃料电池车目前发展条件仍不成熟,核心技术相对自主掌握程度相对较低,加氢站等配套水平相对较差,因此目前不适合全国大范围推广,采取区域性推广策略应该是很好的选择。
国家电网充电桩(来源:CNN)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充电桩。
在新基建的推动下,有着“基建狂魔”称号的中国,在充电桩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从原来的野蛮生长,迈入更健康的发展轨道。
4月初,国家电网启动新一轮充电桩建设,计划安排充电桩建设投资27亿元,新增充电桩7.8万个。此前,南方电网也披露,未来4年将投资251亿元投建充电设施,建成大规模集中充电站150座,充电桩38万个。
按此计算,两大电网将投入278亿元资金,建设45.8万个充电桩等充电设施。
“加电比加油更加方便,汽油车能去的地方电动车都能去。”蔚来汽车CEO李斌认为,这一愿景应该很快就能实现,甚至用不上五年那么久。
如果那一天到来,燃油车的鼎盛时代也不复存在...
写在最后
“政策出台,带来重大利好。但与机会并存的挑战亦随之而来。”
奥动新能源黄春华表示,资本对企业整体要求会越来越高,行业洗牌在所难免,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都在此细分领域中拥有良好的商业模式和健全的运营体系。
当下,补贴退坡、疫情阴霾和销量九连降的车市寒冬,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都是噩梦般的事实,但“危”中总会有“机”。
正如,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所说的:“发展企业与人生成长都像爬大山,找山寻路是种学习过程,从中学习笃定冷静,及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造车,富士康是认真的?
富士康和它的“造车代工梦” 文|智能相对论(aixdlun) 作者|蒋思憬
(封面图)
在“造车运动”如火如荼,各类玩家纷纷下场的当下,富士康此时的入局也并不令人惊诧。但结合富士康为苹果代工生产智能手机的印象,富士康此举也着实让人稍感新奇。 同时,或许也伴随着疑问——富士康真能造好车?
富士康急于造车为哪般?
富士康的造车野心,从近期的新闻中便可一窥一二。 1月4日,富士康 科技 集团、拜腾 汽车 以及南京经济开发区签署了一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的内容,富士康将会为拜腾 汽车 提供制造工艺、运营管理经验和产业链资源,加速推进拜腾 汽车 旗下首款车型M-Byte的量产工作。
1月13日,富士康 科技 又与吉利控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为全球 汽车 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包括但不限于 汽车 整车、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 汽车 生态系统和电动车全产业链全流程等。
(图源:百度图库)
时间推进到1月29日,吉利控股发布再次公告称,与FF签署了框架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技术支持和工程服务领域展开合作,并探讨由吉利与富士康的合资公司提供代工服务的可能性。
富士康近期频频造车动作的背后,「智能相对论」认为,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出富士康想要“转型”的想法,而这种想法也在此前有所表露。2019年,富士康母公司鸿海提出了由劳力密集行业迈向脑力密集的“Foxconn 3.0”长期计划,强攻包括机器人、数位医疗、电动车、人工智能(AI)、半导体与5G应用布局等领域。
「智能相对论」认为, 这种转型想法的出现,部分是由于当下火热的造车趋势所致,而从更深层次而言,富士康也面临着不小的危机,这种危机既来自其内部,也存在着外部力量所致。 从内部来看,富士康长年的低毛利率或许是“症结”所在 。
从财报数据上,苹果公司旗下产品的总毛利率长年维持在40%上下,富士康的毛利率仅为5%左右,仅为苹果的约1/8。在全球智能手机渗透率快速提升的2010年代,在代工业务量和规模不断逐年提升的宏观背景下,这种悬殊的利润分配模式或许还能接受。 但在智能手机出货量和增量空间已经接近触顶的当下,低毛利的分配模式已经令富士康感受了发展的危机,因而也一直在寻找利润率和附加值更高的业务,在“造车风暴”愈演愈烈的情形下,在此时入局电动 汽车 产业或许是一个理性的选项。
(图源:百度)
另一个不安的因素来自于其多年的合作伙伴——苹果公司,苹果正在寻求旗下产品供应链的多元化 。在屏幕供应链上,此前三星和LG是iPhone屏幕的固定供应商,而在iPhone12系列机型上,京东方已经成功“挤”入新供应商行列,iPhone12系列部分机型用的是京东方的屏幕。
而在代工领域也是如此。在Air Pods Pro的制造竞标上,富士康十分希望赢得这笔合同,并承诺愿意为此改装设备。但最终的结果却未能如常所愿,苹果公司最终还是将这份合同交给了富士康的竞争对手。
低毛利的利润分配模式,以及苹果公司的多元供应链策略使得富士康感受到危机,而 代工领域竞争对手的日益壮大也构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威胁。在富士康实施“南向策略”,在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建厂的同时,曾经的“小弟”比亚迪和立讯精密正在日渐崛起,成为代工领域的另一股势力。
2020年前三季度,比亚迪手机代工业务的营收为515亿元,净利润约为43亿元。从规模和体量上而言,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代工生产企业。此外,比亚迪和苹果公司的关系匪浅,二者的合作最早可追溯到2012年,从苹果公司公开发布的供应商名单来看,比亚迪的排名位处前列。
另一个外部威胁因素来自于立讯精密,其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苹果Air Pods无线耳机制造商,Air Pods这项利润丰厚的业务帮助立讯精密成为2019年亚洲股市表现最好的公司之一。值得玩味的是,其创始人王来春是郭台铭的"昔日小弟",而据说前期还是富士康进行的投资。 或许正是这些“内忧外患”,才使得富士康走上了造车的道路。
富士康的造车能力,究竟几何?
与智能手机代工的模式类似,富士康进入自动驾驶产业的方式也是通过代工的模式。富士康在制造 汽车 上不会推出全新的品牌,更多的是与其他公司进行合作。 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以下简称“刘扬伟”)对于富士康造车雄心勃勃,此前曾表示预计到2025年,富士康将占据电动 汽车 代工行业10%的市场份额,综合电动 汽车 行业“群雄涿鹿”的竞争情况,以及传统燃油车品牌的市场渗透率来看,10%的市场份额可不算小。 不过,富士康造车的前景真能如刘扬伟所预想的那样吗?至少在「智能相对论」看来,恐怕还真未必。
1、造车伙伴多而不“强”
谈及富士康的电动车代工业务,不得不提的是其MIH电动车开放平台,这个平台由富士康推动建立,平台内的成员可以相互分享电动车造车经验,以便缩短开发时间和降低开发成本。截至今年2月,MIH平台的合作伙伴数量已经达到736个。 从MIH平台合作伙伴数量层面来看,富士康入局电动车行业所采取的的打法,依旧是“广撒网”模式。 目前与富士康合作造车的企业中,虽然数量众多,但是普遍的实力均不强,这是富士康目前造车所面临的的第一重困境 。
(图源:百度图库)
作为富士康的造车合作伙伴之一,拜腾的起点其实并不算低 。此前共经历了四轮融资,融资总额高达84亿元,背后的金主包括富士康、腾讯、苏宁和一汽集团等资本圈“大佬”。但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拜腾早已“跌”出新势力造车企业头部行列。
2020年7月,拜腾就宣布了业务的停摆;据盖世 汽车 报道,2020年底,拜腾内部邮件显示公司停工停产时间将延至2021年6月30日。在此期间,中国区内地员工待岗,不予安排工作。 而在此背景下,富士康却依旧选择与拜腾展开深度合作。此前富士康曾向拜腾注资2亿美元;此外,拜腾 汽车 旗下首款车型M-Byte的量产工作,也将交由富士康制造。刘扬伟更是直言,“与拜腾合作是我们布局电动 汽车 领域的重要一环。”
「智能相对论」认为,在特斯拉一骑绝尘,小鹏、理想、蔚来等国内新势力造车企业纷纷加大量产的大背景下,富士康却选择与“身陷囹圄”的拜腾合作,不免让人对于富士康未来在造车产业链上的位置和能力产生质疑。 而在「智能相对论」看来,富士康选择与拜腾展开深度合作,或许也正是因为其目前在造车产业的“尴尬”地位所决定的。
(图源:百度图库)
从入局时间上来看,富士康在此时才加大对于造车业务的投入,在时间层面上或许已经不算早。对此,全联车商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曹鹤也有所表示:“现在才看清这个行业的趋势有些晚了,一二线品牌已经基本成形。”因而,富士康在造车伙伴的选择空间上其实并不多,“经验玩家”拜腾或许是最优解了。
2、富士康的“钱袋”禁不起“烧”
造车,可谓是一项“烧钱”的产业。这一点,从几大头部新能源 汽车 企业近期发布的财报就可管中窥豹。 蔚来刚公布的2020年年报数据显示,全年营收超162亿元,同比增长108%,但与营收的翻倍增长相伴随的却并非盈利,蔚来在去年全年亏损额53亿元。
另据数据统计,蔚来每卖出一台车要亏损5.3万元。 理想 汽车 在去年的营收数据为95亿元,净亏损约为1.5亿元,且在第四季度首度报告盈利。相较于蔚来,在全年车辆交付量二者相差不远的前提下,理想的盈利状况是明显好于蔚来的。
但不可忽视的是,理想目前仅有一款车型, 且其在四季度实现盈利主要是因为利息以及投资带来的大量额外收入。 小鹏的2020年全年报目前尚未公布,从蔚来、理想的财报数据来看,虽盈利能力有所改善,但亏损仍是主基调,且这种盈利的改善也是历时好几年。
此前行业内人士曾预计,2021年将是新能源车从 政策导向转向市场导向 的关键一年,但从目前仅有的数据来看,「智能相对论」认为这种论调或许还为 时尚 早。 富士康虽不造整车,主导搭建MIH电动车开放平台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降低造车过程中的开发成本。但MIH平台本身的搭建所需要的资金投入也绝非小数目,这涉及到硬件和通讯模组、软件应用、计算平台设计方案等诸多环节。
这也导向了一个疑问——富士康真的有足够的钱可以“烧”吗? 从富士康( 工业富联「SH:601138」 )2020年第三季度的财报数据,三季度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8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幅度为13.54%;此外,截至2020年9月30日,富士康的现存货币资金为695亿元,比9个月前增加了约26亿元。
(图源:工业富联官网)
695亿元的现金储备多吗?蔚来2020年年度财报显示其现金储备达到425亿元,体量稍逊的理想的现金储备约为95亿元。富士康此前向拜腾注资2亿美元(约合13亿人民币),这笔钱虽不少,但这放在造车领域却也并不算多。 蔚来四年亏了429亿,特斯拉2020年出售碳排放额度才实现7.21亿美元的净利润。
富士康的盘子更大,在手机代工业务仍为重要收入支柱的情况下,在造车领域的资金投入也只能是很限的,虽然刘扬伟表示短期内不指望电动车代工业务能实现盈利,但究竟要“烧”多久的钱才能盈利?目前谁也不知道答案。
3、硬件能力抗打,“软件基因”缺乏
虽在造车代工生产领域入局时间不早,但这并非代表富士康没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在「智能相对论」看来,富士康在造车的硬件层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车载面板。 富士康于2016年正式收购夏普,而夏普拥有一条10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目前全球仅有夏普、京东方和TCL华星分别拥有10代及以上的先进液晶面板生产线,而这也意味着富士康在液晶面板生产上位居全球前列。 除液晶面板生产外,在车机系统、连接器等零部件的生产上,也是富士康的强项。
但要想实现真正的转型,除了硬件实力的强悍,软件能力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软件定义电动 汽车 ”的大背景下。而富士康为苹果手机进行代工的也仅是硬件层面,系统的设计则由苹果牢牢掌控。 在造车业务上,富士康为突破软件这层软肋,选择了与其他公司合作的形式。据悉,AutoCore将为MIH平台提供计算平台设计方案,Tier IV则负责定义软件应用层的功能需求。
(图源:百度图库)
但这种合作能否补齐富士康在软件层面的短板,这种合作究竟能取得多大的效果,在「智能相对论」看来目前是存疑的。翻看富士康此前的造车 历史 ,虽从2005年就开始有所行动,但没有哪次行动是切入行业头部位置,大多以草率收尾。 在电动车行业基本格局已经日趋形成的当下,头部企业在车载系统等软件层面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壁垒,量产的不断提升也意味着供应链的构建已经相当成熟,留给富士康试错的空间已经不大了。
造车代工厂,富士康前途几何?
富士康为电动车进行代工生产,或许可以称得上是另一次“创举”。在这个尚属新兴的行业,还未出现成型的代工厂。富士康此举的意图也很明显,想如代工生产智能手机一样,抢夺电动车代工生产行业的规则制定权。
只是, 手机代工的经验和技术,能否迁徙到电动车代工生产领域呢?「智能相对论」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智能手机和电动车行业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这种差别一方面是体现在零部件的数量 上,一辆传统燃油车的零部件多达3万多个,电动车的零部件数量虽只有燃油车的2/3,但其数量仍远远超过智能手机。这同时也意味着电动车零部件的精细程度更高,对于富士康的代工能力要求更高。 而更为重要的一层是, 造手机的底层逻辑和造 汽车 二者存在差异 。
做手机与做APP的逻辑类似,先做出一个60分的产品,再慢慢试错和迭代,发展到80、90分,因而手机通常以几个月至一年为迭代周期。 造 汽车 则与建桥梁类似,零部件一环扣一环,不能差之毫厘,否则轻则发生召回,重则车毁人亡。因而造车的周期通常以三年为一个单位,电动车的周期相较于燃油车有所缩短,但2至3年也是常态。由于底层逻辑的差异,富士康之前的经验或许派不上太大的用场。
再将焦点从底层逻辑拉回到具体的实践层面 。刘扬伟强调称:“特斯拉是电动 汽车 中的iPhone,而富士康希望成为电动 汽车 的Android。” 在实践上,富士康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但「智能相对论」认为,不无夸张地说,新能源车企(尤其是头部)都想成为电动 汽车 领域的iPhone。
特斯拉在全球建有7座超级工厂,每个工厂的职能与分工也存在差异,上海工厂承担着量产的主要任务。蔚来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整体研发制造网络已经形成,蔚来全球总部和量产车研发中心位于上海,整车试制生产线在南京,整车制造技术基地不久前落户合肥。
特斯拉和蔚来都把从研发到整车制造的环节把控在自己手中, 这也是由 汽车 行业封闭的供应链所决定的。 汽车 和手机不同,组装能力影响性能,最终决定 汽车 质量,这是一个车企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 。 因而新能源车企,尤其是头部企业,很少将整车制造进行外包,都是进行自研自产。 新能源车企交付富士康代工生产的,或许是那些技术含量不高的零部件。 特斯拉的 汽车 制造业务净利润常年只有2%,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车联网功能、在线系统升级(OTA)和全自动驾驶等软件业务。 在这种情况下,富士康是否又会重复其代工智能手机只能“喝汤”的利润分配模式呢?或许唯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全国产经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公布年报当天,车辆起火!小鹏去年营收增了,但亏损也在扩大
3月28日,小鹏 汽车 发布了其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虽然,小鹏 汽车 营收大幅增长,亏损幅度却同比扩大,这暴露其成本控制能力不足的问题。就在年报公布当晚,一辆小鹏G3在深圳龙华区某小区突然着火,这也使其品牌形象蒙上一层阴影。
年报公布当晚小鹏车型起火
就在小鹏 汽车 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财报和2021年年报当晚,在深圳龙华区某小区,一辆小鹏G3 汽车 突然起火。据悉,这也是2019年12月份至今,小鹏 汽车 旗下产品发生的第5起起火事故。据网友曝料,3月28日晚间,一辆新能源 汽车 在某居民楼下起火燃烧。在消防部门将火势熄灭后,整辆车也几乎全部烧毁。
从一张俯拍到的照片显示,燃烧车辆车头处的车标,可以让人清楚识别出是一款小鹏车型。对此,小鹏 汽车 也于3月29日回应,确认涉事车型为2019款G3,并称将全力配合调查事故原因。作为小鹏 汽车 首款量产车型,G3上市后并未能成为“爆款”车型。2021年,小鹏 汽车 曾该款车型进行了中期改款。截至3月28日小鹏财报发布,G3系列车型在2022年2月交付629台。
营收大增,但亏损也明显扩大
根据财报显示,2021年全年,小鹏 汽车 营收为209.88亿元,同比上涨259.1%。其中 汽车 销售营收为177.33亿元,同比增长231.5%;服务及其他方面营收为6.33亿元,同比增长177.6%。
营收大幅增长的同时,小鹏 汽车 的亏损幅度也明显扩大。2021年全年,小鹏 汽车 净亏损48.63亿元,同比扩大78%。在第四季度,小鹏 汽车 净亏损12.87亿元,同比扩大63.5%,非通用会计准则下净亏损为11.98亿元,同比扩大68%。
与此同时,小鹏 汽车 去年全年的毛利率为12.5%, 汽车 利润率为11.5%。相关成本及开支方面,2021年全年,小鹏 汽车 的销售成本为183.66亿元,同比大增229.2%,研发开支为41.14亿元,同比增加138.4%,销售及一般行政开支为53.05亿元,同比增加81.7%。
小鹏 汽车 表示,2021年第四季度及2021年全年营收的增长,以及销售成本的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小鹏P7、P5等 汽车 的交付量增长所致。另一增长幅度较大的开支项目来自研发方面,小鹏 汽车 称,研发开支的增长主要是由于研发人员增加导致雇员薪酬增加,以及开发新车型以支撑未来增长有关的开支增加所致。
现金流方面,截至2021年12月31日,小鹏 汽车 持有的现金、现金等价物、限制性现金、短期存款,投资以及长期存款总额为435.44亿元,同比增加23.2%。
成本控制能力有待增强
2021年全年,小鹏 汽车 总交付量达到98155台,同比上升263%。其中,2021年P7交付量为60,569辆,较2020年的15,062辆上升302%。2021年,P5交付量达到7,865辆。虽然小鹏在造车新势力三家头部企业中卖得最好,却是亏得最多的那个。
值得一提的是,小鹏 汽车 去年全年营收首次突破200亿元,但与理想270.1亿元、蔚来361.4亿元的年营收数字相比,小鹏仍然落后。至于盈利能力,比起两大竞争对手也有差距。2021年,小鹏 汽车 净亏损同比扩大78%,而蔚来2021年净亏损收窄至40.2亿元,理想则扩大至3.22亿元。
究其原因,小鹏 汽车 的研发成本占营收比重达19.6%,高于蔚来与理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亏损幅度扩大。交付量处于领先地位不假,但相关成本控制能力没有竞争对手强,整车毛利率较低,也是事实。
毛利率方面,2021年小鹏毛利率为12.5%,低于蔚来、理想的17.2%、22.4%; 汽车 毛利率上,小鹏的11.5%也不及蔚来、理想的20.9%、20.6%。为此,小鹏 汽车 表示,公司的中长期目标是将整体毛利率提升到25%以上。据透露,小鹏接下来将通过车型平台化、工厂的技术提升来提升毛利率。
年报披露,小鹏 汽车 在今年1-2月的交付量为19147台,预计一季度交付33500~34000台新车,同比将增长150%以上,基本锁定一季度的新势力交付冠军。今年第三季度,小鹏旗舰型智能SUV G9将正式上市,30万元~40万元的预估售价,也将进一步提升小鹏整体毛利率水平。
小鹏花费巨资获生产资质,将生产P7,摆脱代工真的好?
5月19日,工信部发布了第332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小鹏汽车作为被许可的整车生产企业在该批公告中予以发布。这意味着小鹏汽车已经有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日后小鹏P7将会在肇庆工厂进行生产。
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拥有生产资质其实非常重要,在消费者看来,如果一个车企的汽车都是由其他车企进行代工生产,怎么能给消费者足够的信心去购买?确实,拥有自建工厂可以更好的保证品控,而且也不会跟代工方发生矛盾,但生产出来的车辆,不一定品质就会更好。
目前,我们比较熟悉的初创车企,主要是蔚来、威马、小鹏和理想等。其中蔚来和小鹏现在都是由第三方代工生产,但是威马收购了中顺汽车的生产资质,理想汽车收购了力帆汽车的生产资质,都是自己生产。
但是从效果方面来看,代工生产的车型,其实质量不一定比自家生产的差,蔚来ES8、ES6和小鹏G3交付后都没有出现大的问题,ES8初期有过软件升级和电池召回,但这跟代工方没有多大关系;理想ONE的刹车和自燃事件,倒是让人有点担心,毕竟整个环节都是理想汽车掌控,居然出现了这么大的问题,不知道是设计还是生产环节造成。
目前新势力抢滩购买生产资质,想要自己生产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资金。前段时间蔚来汽车公布的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蔚来汽车已向江淮汽车公司支付了人民币6.044亿元。其中包含了3.331亿元人民币亏损补偿费和2.713亿元人民币制造加工费。 蔚来汽车和江淮汽车的合作协议显示,蔚来汽车不仅需要向江淮汽车支付代工费用,还需要承担工厂的运营损失,要知道蔚来汽车是目前我国造车新势力中销量最好的车企,也要受到代工方的掣肘,其它初创车企显然更没有话语权,或许就是纷纷寻求自建工厂摆脱代工的原因所在。
不过自建工厂也对资金有着极高的要求,这也是蔚来声称的自建工厂迟迟未能落地的原因,加上生产资质的问题。目前拥有生产资质的新造车仅有五家,包含了威马汽车、电咖汽车、拜腾汽车、车和家跟小鹏汽车。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