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卖一辆亏5万已是常态,新势力靠啥干掉二线豪华车?

2.3月与一季度,特斯拉都输给了比亚迪

3.新能源车加速攻占燃油车地盘

4.特斯拉在中国|动荡的2019,起飞的2020

5.国产特斯拉Model Y售价全球最低!哪个地方是最贵的?

卖一辆亏5万已是常态,新势力靠啥干掉二线豪华车?

特斯拉降价销量翻倍_特斯拉降价销量翻倍了吗

2023年3月,在慢慢沉淀和落寂之后,大多数人忽然发现,降价潮并不是什么该花费精力去关注的话题。车价降了,但绝大多数畅销车没降多少,这是这场浪潮的主线。大多数主流车型只比平常多优惠了1-3千,比亚迪的6800元和8800元算是比较良心,能比平时优惠多1-2万元的车型就已经少了很多,即便是打出优惠9万的雪铁龙C6,最终的实质性优惠也就比平时多2万左右。

总之,好卖的车,优惠只是增加了一点点,而至于原本就不怎么好卖的车,优惠多1万,其实也还是没法激起太多兴趣。

而就在降价潮中,也产生了一种新观点,随着新势力的成长,随着燃油车价格越来越透明,已经隐隐有了一种趋势,二线豪华车即将被新势力所替代。而随着3月各家车企陆续发布2022财报,其实我们可以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新势力财报,卖一辆车亏5万已成常态?

2023年3月公布财报的巨头车企,有奔驰、宝马、大众,蔚来、小鹏、理想、哪吒,共7家。在消费者认知中,传统车企们的转型需要时间,是处于一个逐步往下走,未来无法确定好坏的状态,至于抢了它们风头的,就是那些正在蹿红的新势力车企。不过,最终的财报数字却展现出了与市场现状大方向相反的局面。

先看新势力车企的财报,每家车企只用一句,就能描述出其2022表现。

蔚来汽车,2022年每卖出一辆车,亏12万元,全年售出12.25万辆;

小鹏汽车,2022年每卖出一辆车,亏8万元,全年售出12.07万辆;

零跑汽车,2022年每卖出一辆车,亏4.6万元,全年售出11.1万辆;

理想汽车,2022年每卖出一辆车,亏1.5万元,全年售出13.32万辆。

只从财报数字结果来看,没有一家新势力在过好日子,即便是亏损最少,一度被汽车行业认为能最早扭亏为盈的理想汽车,2022年表现却是亏损进一步扩大。只看眼前新势力财报给出的数字,能够得到的结论是,在他们之中卖一辆车平均亏5万元,甚至算的上表现较好。

而再看传统车企的财报,2022的表现却都是逆势上涨。

奔驰,2022年全年营业额1500亿欧元,同比涨12%,息税前利润205亿欧元,同比涨28%,全球销量204万辆;

宝马,2022年全年营业额1426亿欧元,同比涨28.2%,息税前利润235.09亿欧元,净利润185.82亿欧元,同比涨49.1%,全球销量239万辆;

奥迪,2022年全年营业额618亿欧元,息税前利润76亿欧元,全球销量163万辆;

大众集团,2022年全年营业额2792亿欧元,同比增长11.6%,未计入特殊项目支出的营业利润为225亿欧元,同比涨12.5%,最终总交付量830万辆,下滑7%。

数字上显示的是,中国新势力车企们如今在赔钱亏损卖车,毛利率、利润里都是它们的危机。在不断的亏损中,如果忽然在市场销量上遭遇滑坡,或者自身在面对同类产品时,不能有足够的优势表现。那,随着资本市场对其的热情变淡,背后能够支配的资金出现问题,结局就很快会是“出售”或“破产”。

不久前市场里就有一个现成的案例,威马汽车。同样在2018年开始征战市场的它,因为技术不够硬、价格不够便宜、玩法不够新颖,差点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再回归新势力财报的话题身上,看完相关的数字,能否下一个“新势力们撑不了多久就会死”这样的结论?答案,其实没那么想当然。

以特斯拉为例,其进入市场,正式上市5年的时候,累计亏损为20亿美元,从持续亏损到扭亏为盈,经历了17年时间。初期众多不被看好,但并不妨碍最终市值破万亿美元站在全球最高的位置。如果以特斯拉为参照物,中国几家新势力当前的表现其实不差,甚至更好。

干掉二线豪华车?眼前的财报还不够?

说完大面上的话题,再从更细分的各企业财报做解读,每家企业的运营模式和情况都是不同,但之中的数字能够反应其目前面对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

综合四家车企的表现,能分别提炼出几个“最”。

蔚来是营收最高的新势力,为492.67亿元,但它也是毛利率下滑最严重的,从18.9%下滑至13.7%,同时也是研发中最舍得花钱的,研发费用108.4亿元,同比增加136%,占总营收22%。

结合整个2022年的市场表现,解读一下这组数据,蔚来在2022年里升级更换NT2.0平台,且对新技术(NT3.0、智能手机、换电站)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另外因为在欧洲市场进行发力,所以整体研发角度上明显花了更多钱。不过这些钱,并不是从车主身上省出来的,面对2022年电池涨价、材料涨价等等,它还是选择了自己扛,所以毛利率跌的很惨。至于营收最高,则是稳住了价格,没有参与几波降价潮,在汽车市场里表现比较独到。

理想是最稳的新势力,销量上拿了四家中的新高13.3万辆,毛利率也是最高,为19.1%,研发方面,它在2022年进行了加码,研发投入终于突破了50亿元的大关,为52亿元。占据总营收11%的份额,虽然还是处于行业内中低位水平,但这相比2021年已经有了翻倍。

而结合市场动作,翻译一下理想的整个表现,主打增程混动这种低成本技术,让它能很好的面对材料涨价,保证自己的利润,这是毛利率高的基础。而研发投入上,之所以增大,是因为它要进军纯电动领域了,这个市场里的动力技术并不好偷鸡,所以需要实打实的用钱砸出来,把之前错过的课都补上。

小鹏汽车是起伏最大的新势力,上半年还是新势力销量冠军,但下半年多个月却无法月销破万。销量上,它为12.1万辆,比蔚来少2000辆、比理想少1.2万辆,但营收上的表现天差地别,小鹏的268.6亿元,比起理想的452.9亿元、蔚来的492.7亿元,并不在一个数量级上。而这也能侧面反映出,2022年小鹏汽车的销量主要由中低端车型承担,上层市场做的不好,尤其是投入了很大精力并有高预期的小鹏G9并不好。至于大逆转这种事,就等2023年看市场表现和新动作再判断吧。

而零跑汽车,则是这份榜单中的新面孔。它的背后,是浙江大华,中国安防领域的头部技术公司。大华在、存储、智能交通、AI芯片这些角度都有不错的储备,所以零跑汽车之所以能够快速在市场中取得年销量超过10万台的成绩,其实也是得益于有这样的好底子。那么,在成本控制上它相比绝大多数电动车企业的表现都更好,所以在零跑的多款车型上,消费者都能找到“配置高、价格低,比较实惠”这种标签。再从财报来看,营收123.85亿元,交付11.11万辆,车辆的成交均价在10-15万元之间,最终净亏损51亿元,不过它的亏损主要原因并非是加大研发(研发费用为14亿元),而是在于开拓市场中销售成本同比增加了216%,花费143亿元。

简言之,财报里能看出的共同点是,几家车企都在砸钱搞研发,蔚来的研发占亏损的75%,小鹏的研发占亏损74.3%,2家车企的亏损主因都是高研发费用。而理想、零跑二者的主要亏损原因,还都是整个网络的加速扩张,要投入更多的钱、人等等。

另外,在这份财报中,其实还能够看出,除了零跑之外,蔚小理的存货周转率(越高代表新车销售流动性越高)在变差,这之中有经济原因,也有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的原因,同时也显示着随着新款车型推出数量变多,消化库存能力变弱等问题。

而截至目前,仅从上述的财报里,其实还找不到其能否替代二线豪华品牌的关键因素。

干掉二线豪华车?现在这份财报还不够?

干掉二线豪华车这种话题,当前之所以成立,原因在于确实在20-50万元的价位里,新势力的销量在高涨,在抢夺沃尔沃、凯迪拉克、林肯、雷克萨斯等车型的销量。理想在30万元以上单车型销量最高,蔚来在35-50万元之间销量挑战雷克萨斯,小鹏在20-30万元之间显然卖的比上述几家的入门车型销量更高,所以,它们均在市场里有着自己相应的话语权。

这背后,因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新技术应用,远高于二线豪华品牌,更因为同样价格表现下,其综合产品力明显要比传统车企更好。

但,看过财报之后就能发现,二者的对比维度其实并不公允,主要因为新势力车企基本都处于资本市场助力,能够赔钱卖车的阶段,4S店要建设、品牌要推广、软件要升级。而如果传统二线豪华品牌也以这样的维度发力,它们的竞争结果犹未可知。

相比四家新势力的财报,展开目前已经发布的相关传统车企的财报,同维度剖析,其实我们还能看到一些不同。目前,沃尔沃、通用均发布了财报,林肯、雷克萨斯尚未发布。

2月公布的沃尔沃2022全年业绩中,营业收入3301亿瑞典克朗(2192亿元人民币),增长17%,利润为223亿瑞典克朗(148亿元人民币),利润率6.8%,全球销量最终为69.86万辆。

销量数字上,沃尔沃高于雷克萨斯的62.53万辆,高于林肯,也高于凯迪拉克,所以以此为对比模板显然十分合适。

那么,以这组数字来看,几家中国新势力其实是没什么比较资格的。一个是正在生长的新生事物,处于扭亏为盈的爬升阶段,一个是已经基本在前期已经付出了不少成本,处在收获期的事物。二者之间,维度不同,因而最终的推导结果,其实没有太多意义。

<img src="s://image.bitautoimg/i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3月与一季度,特斯拉都输给了比亚迪

进入2023年以来,许多时候都在思考,为何当下的中国车市会变得这般残酷?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几位“领跑者”的疯狂内卷,而其斯拉与比亚迪无疑贡献着主要力量。

具体来看,今年1月前者祭出了那次“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突然官降,即便特斯拉深知会遭到老车主大面积的维权,深知会让品牌信任度降至冰点,深知会催生出更多的“等等党”,却依旧把Model 3与Model Y分别拉到了22.99万元与25.99万元的在华历史最低价。

至此,这条“鲶鱼”彻底化身成“鲨鱼”,重新梳理了上述两款产品所处细分市场的定价权。

反观比亚迪,打法与之类似。今年2月全军版秦Plus DM-i给出了一个令人无法拒绝9.98万元的价格,显然是一个“掀桌子”的决定,甚至有传言称是王传福亲自拍板的。

目的同样非常直接明了,一方面利用插混技术路线弯道超车,彻底改写被诸多合资“守擂者”所长期霸占的A级家轿市场的格局;另一方面为自己冲击年销400万辆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

可以说,特斯拉与比亚迪的接连出牌,让中国车市一片红海。顺势“价格战,价格战,还是价格战”,迅速变为最震耳欲聋的关键词。而随着时间推移,作为旁观者,愈发好奇二者的阶段性表现如何。

殊不知,刚刚过去的3月,比亚迪率先公布了终端成绩单。共售出新车207,080辆,同比增长.4%。其中,乘用车销量达到206,089辆(含出口),同比增长.5%。

进一步细分,DM车型3月共销售103,419辆,EV车型3月共销售102,670辆。王朝及海洋网合力在3月贡献195,691辆,同比增长87.6%;腾势品牌贡献10,398辆,环比增长42%;乘用车出口贡献13,312辆。

不可否认,见证如此表现,更想说:“现在的比亚迪,所走的插混与纯电两条技术路线,极不容易的做到了齐头并进,没有太过偏科。”

2022年初,王传福所说的那段话:“我们凭借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e平台3.0等颠覆性技术,坚持纯电动和插电混动两条腿走路,即将迎来技术、产品和市场的爆发。”同样,没有食言。

相比之下,从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来看,虽然3月特斯拉在华凭借Model 3与Model Y两款车型,销量便达到88,869辆,同比增长35%,但相较比亚迪仍少了近12万辆。

由此转换视角,望向整个一季度,据特斯拉官方宣布,其位于全球共生产超过44万辆电动车,交付超44.2万辆电动车。

具体而言,Model 3和Model Y共生产超42.1万辆,交付超41.2万辆;Model S和Model X共生产超1.9万辆,交付超1万辆。

只不过,即便表现向好,这家美国车企依然输给了比亚迪。后者整个一季度,累计销量超55万辆,同比增长92.81%。颇为巧合的是,双方之间的差距同样达到12万辆左右。

写到这里,必然会有部分读者认为,身为当下全球车市最炙手可热的两家新能源车企,比亚迪在与特斯拉的交锋中,结合终端成绩单来看,已然占尽了一定的优势。

接下来,必须着重说明的,还有双方财务层面的表现,评判的论据则是2022年报。首先,将视线聚焦特斯拉,其总营收达到815亿美元,同比增长51%;营业利润为137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为16.8%;净利润同比翻倍还多,达到126亿美元,单车销售毛利率达到28.5%。

相比之下,比亚迪营业总收入达到4240.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96.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166.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445.86%;扣非净利润达到156.3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1146.42%。

主要业务板块,比亚迪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达到3246.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1.78%,占集团总收入的比例为76.57%。与之对应,比亚迪汽车相关业务毛利率达到20.39%,同比提升3.69%。

至此,可以肯定的是,上述几个财务维度,特斯拉无疑暂时相较比亚迪表现的更为优异。不过,颇为有趣的是,针对后者的2022年报,理想汽车创始人、CEO李想位于个人微博发表了一段观点。

“第四季度的汽车毛利率22.8%,设并入经销商体系的费用,比亚迪第四季度毛利率和特斯拉第四季度25.9%的毛利率不相上下,甚至表现更好。考虑到平均售价更低的因素,比亚迪整车成本管理显著的优于特斯拉。财务是最理性的考试题,这个答卷非常优秀!”

无独有偶,2022全年业绩说明会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则对外表示:“中国1-2月汽车需求同比弱于去年,但比亚迪的销量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公司目标为今年底前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制造商。”

显然,野心已经完全显露出来。并且能够预见的是,全力冲击年销400万辆大关,仍将会是比亚迪2023年的最大目标。

反观特斯拉,作为值得分享的则集中在,美国当地时间4月5日,其正式发布了可持续性能源发展“宏图”第三篇章的完整文件,也是继3月2日投资者日活动上公布的长期战略“秘密宏图第三篇章”的进一步具体说明。

从文件来看,特斯拉重磅披露了接下来的产品战略规划。其中,紧凑型电动汽车(特斯拉未定车型)将配备53kWh磷酸铁锂电池,目标销量4200万辆;中型汽车(如特斯拉Model 3、Model Y)将配备75kWh磷酸铁锂电池,目标销量2400万辆。

大型三厢车、SUV和货车(如特斯拉Model S、Model X及Cybertruck电动皮卡)将配备100kWh高镍电池,目标销量900万辆;长续航重卡(如特斯拉Semi电动卡车)将配备800kWh高镍电池,目标销量200万辆。

今年投资者日期间,特斯拉总工程师Lars Mory也曾明确表示,公司希望以目前Model 3或Model Y一半成本制造“下一代”产品。

无独有偶,近日据相关媒体报道,即将推出的低价紧凑型电动汽车或是“小号”的Model Y,特斯拉或为这款新车,规划年产400万辆的,其全球各个工厂都会参与制造,最终北美工厂承担200万辆,柏林工厂和上海工厂分别承担100万辆。

参数维度,这款车型将用全新平台进行生产,车长将会缩短15%左右,重量轻30%左右,电池小25%左右,生产成本将降低37%,目标是更强的性价比,并有望在明年发布。

而作为旁观者,更想说:“随着这款产品的加入,特斯拉与比亚迪之间的直面交锋,将会进入到更加白热化的阶段。”

当然,老大、老二打架,真正遭殃的终归是那些不思进取的老三。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公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新能源车加速攻占燃油车地盘

在经历一季度价格战后,4月汽车市场呈现了回暖迹象。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4月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到163万辆,同比增长55.5%,环比增长2.5%,实现同比与环比双增长。市场呈现大幅增长有两个原因:一是受疫情影响去年同期销量基数较低;二是价格战热度在4月份逐渐消退,消费者观望情绪得以缓解,需求有所释放,同时“五一”小长出行用车需求增长,带动4月购车消费前置。

4月乘用车批发销量前十的车企销量均呈现大幅增长。其中,比亚迪仍拿下冠军,销量为20.9万辆,其次是一汽大众(12.2万辆)、奇瑞(11.9万辆)、吉利(11.4万辆)和长安(11.3万辆)。也就是说,排在前五的车企中自主品牌占据了四个席位,销量前十的车企还包括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特斯拉中国、长城汽车和广汽丰田。

新能源车市场仍然延续了增长的态势,4月新能源车零售52.7万辆,同比增长85.6%。同时,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提升,4月份已经达到了32.3%,较去年同期25.7%的渗透率提升6.6个百分点。今年前4月,新能源车累计零售达184.3万辆,同比增长36.0%。相较于去年翻倍式的增长,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幅度已经有所放缓。

虽然整体表现较好,但新能源市场分化现象明显。一方面,强势品牌领跑,比亚迪、特斯拉头部车企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部分传统车企推出的新能源子品牌在市场层面尚未取得突破;另一方面,造车新势力也出现了分化现象,销量差距加大。蔚来、理想和小鹏座次已经变成了理想、小鹏和蔚来,其中理想4月销量2.6万辆,小鹏和蔚来分别为7079辆和6658辆。此外,哪吒、零跑销量超越蔚来和小鹏。除了理想外,这些造车新势力近期的表现并不稳定,同比下滑和销量波动成为常态。

今年以来,传统车企正进一步加速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布局。吉利、长安等车企均在主流市场增加了新能源汽车产品阵容,并对内部架构等进行调整,应对新能源汽车变化。别克也开启了在主流市场的产品布局,首款产品完全打破过去品牌的定价体系;丰田、大众等品牌接连宣布将增加中国研发权重。

而随着车企加码新能源车市场,燃油车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下降。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车市场结构也有所变化,位于10万~20万元价格区间的燃油车市场份额受到冲击越来越明显。懂车帝发布的《10-20万经济型车市用户偏好洞察分析》数据显示,随着新能源在售车系数量占比持续增加,传统燃油车占据主导的10万~20万级市场遭遇迅速洗牌,热销车型均面临着销量下滑风险。过去,10-20万的经济型车期被传统燃油车垄断,这种局面正被打破。在这一价格区间,去年3月份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占别为67%和33%,今年3月份这一比例分别为62%和38%。越来越多的用户将在两大能源车市之间摇摆,此前是传统能源“红海”的经济型车市,已经转变为新能源必争的“蓝海”。新能源汽车强势突围燃油车10-20万主流销量大本营,虽然有降价潮带来的短时热度,但在比亚迪等品牌强势入场的大背景下,燃油车如何突围是刻不容缓的课题。随着智能化、科技化的普及,10-20万汽车用户在性价比之外,开始更多地追求“时尚、科技”,传统燃油车需快速跟上需求,迭代相应产品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随着特斯拉率先降价,车市进入价格战。但进入5月份后,特斯拉连续宣布两次涨价。“特斯拉此次涨价是很好的信号,体现出车企对经营质量的关注,有利于改善消费观望心态,让消费者走出过度期待降价的预期,恢复正常的购买节奏。”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记者表示,乘用车行业已经脱离了原来的高利润行业,3月汽车销售利润率仅有4.7%,部分车企在吐血卖车,压力较大。尤其是世界上最严的国六B标准即将实施,对车企生产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并带来盈利较大损失。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4月份车市报告显示,中国车市的景气程度已经有了相当的提升,但是市场压力依然较大。新车“价格战”热度消退,客户持币观望状况阶段性缓解,以及部分经销商对国六B非RDE车型清库等因素都有利于车市企稳。整体来看,如5月在没有大的政策调整的情况下,汽车市场表现会好于4月,保持温和增长的趋势。

特斯拉在中国|动荡的2019,起飞的2020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重新起飞。

文?|?彭苏平

根据最新公布的年度报告,2019年公司在中国的营业收入为29.79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70%。

与前几年刚进入中国时动辄一倍、两倍的增幅相比,70%的增幅不是最大的,但从当前的规模来看,这是个相当不错的发展速度。去年,价格更加亲民的电动轿车Model?3进入中国,尽管开局稍微有些不顺,但迅速赢得了用户青睐,帮助特斯拉再次撬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

在此之前的2018年,特斯拉在中国曾短暂地遭遇过一轮回调。受中美贸易摩擦、自身策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特斯拉在2018年频繁调价,导致其在中国的收入同比下降15%至17.57亿美元。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同年公司总营收214.6亿美元,同比增长82%。

对于特斯拉而言,中国早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最大单一市场,但与美国本土市场相比,这个“第二市场”一直表现得不太稳定。

根据历年财报,特斯拉从2014年开始公开披露在中国的营业收入,从最初的4.77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29.79亿美元,特斯拉花了五年时间,平均年复合增长率44%;但在同样的时间里,特斯拉在美国市场的营收已经从14.71亿美元增长到126.53亿美元,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54%。

客观而言,美国作为特斯拉本土市场,在满足消费者口味、新车上市时间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发展速度高于中国市场是合情合理的。不过对于特斯拉这样致力于“改变世界”并冲击50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而言,它显然要在更多的区域市场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当然是特斯拉首先需要撬动的一个。

基于中美两国汽车消费结构的不同,有观点认为,随着Model?3、Model?Y等价格更低的车型上市,中国市场有望呈现出比此前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成绩。特斯拉CEO伊隆·马斯克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将特斯拉海外第一座工厂建在了上海,并且只生产Model?3和Model?Y两款车型。

“动荡”的2019

特斯拉方面没有公布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不过,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此前曾发布数据称,特斯拉中国2019年全年上险数为45372辆,其中Model?3为33903辆。

Model?3在中国市场表现出色,这既是对过去一年特斯拉大中华区团队工作的认可,也为接下来Model?3国产化开了一个好头。但Model?3为何能卖这么好?

一方面,随着电动皮卡等新车型发布、上海工厂逐步建设等,特斯拉的产品力、品牌力在去年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特斯拉去年8月被免征购置税,价格优势凸显,而它本身独特的定价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牵动了消费者的心。

Model?3于去年1月初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成为特斯拉撕下“豪华”标签、打造“进口全智能高性能电动车”品牌形象的最新注脚。但早在2018年11月向国内首批用户开启预订时,Model?3的价格就一直处于变动之中。

据智库君不完全统计,从那时起,Model?3的价格调整了至少8次,其中6次都是降价,只有2次价格是上调的(2次价格上调,一次是国产Model?3开启预订,一次是由于汇率原因)。

以下是进口Model?3历次价格调整细则,为方便比较,选取Model?3长续航全轮驱动版和高性能全轮驱动版两个车型,它们也是Model?3在中国市场上销售时间比较长的车型。?

2018年11月16日,首次曝光,裸配价格58.8万,高性能版价格为69.8万;

2018年11月22日,正式公布官方售价,长续航版起售价54万,高性能版为59.5万;

2018年12月16日,对美产汽车暂停加征关税3个月,全系车型降价,长续航版起售价49.9万,高性能版为56万;

2019年3月1日,最低配置的Model?3在北美上市,全系车型降价,长续航版起售价45.5万,高性能版51.6万;

2019年5月31日,国产Model?3开启预订,进口Model?3价格提升,长续航版起售价46.3万,高性能版52.2万;

2019年7月16日,全系车型调价,Model?3价格下降,长续航版起售价42.99万,高性能版49.99万;

2019年8月30日,汇率原因,Model?3价格下降,长续航版起售价43.99万,高性能版50.99万

频繁的降价是特斯拉“拉拢”中国消费者的方式,去年7月中旬进行大规模降价时,特斯拉方面曾明确表示“为了使产品的拥有门槛更低”。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创新地取直营模式,特斯拉在价格管控方面拥有高度自主权,价格调整能及时、高效地实施,如此才能在终端市场取得立杆见影的效果。

实际上,不仅仅是Model?3,去年特斯拉的另外两款车型Model?S和Model?X价格也有所变动,尤其是3月份“乞丐版”Model?3在北美上市,特斯拉罕见地进行了全系车型大降价。

此前曾有分析,彼时Model?3的长续航版和高性能版在美国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特斯拉提前上马标准版Model?3,以求在美国本土刺激更多消费。除此之外,特斯拉还在全球市场对所有车型降价,而在中国,降价幅度是最大的。

但特斯拉的价格调整并不是只遵循降价促销这一简单逻辑,其还会加大不同车型的价格区隔,以更好地触及不同的细分消费群体。在7月中旬的全系车型价格调整中,特斯拉两款定位更高的车型Model?S和Model?X高配版本价格有所提升,而降价的车型主要是针对大众市场的Model?3,以及Model?S和Model?X的低配版本。

尽管过于频繁的调价在市场上也形成了一些“反噬”,比如每次价格下调都会或多或少地引起车主抗议,但从最终的数据看,总体而言,调价(更多是降价)对特斯拉在华的销量是利大于弊的。有汽车业内人士则对智库君表示,特斯拉已经将价格变动做成了营销活动,几乎每调一次价都会引发更多关注。

上海工厂蓄势待发

上海工厂的开工建设是特斯拉去年在中国最重要的。2019年1月7日,特斯拉位于上海临港的工厂开工建设,马斯克亲临现场,并在开工仪式上表演了一段即兴舞蹈,那段跳舞迅速被传到网上,让马斯克的个人形象在“硅谷钢铁侠”之外又多了一分生气。

一年之后,同样的地方,类似的心情,在Model?Y项目启动以及首批国产Model?3正式对外交付的仪式上,马斯克再次跳起了舞,时间更长,在社交网络上的传播范围也更广。

马斯克本人便是特斯拉的“代言人”,他在电动车领域的探索和坚持与他发射火箭的一样,为他收获了大批拥簇。掀起庞大购买潮的Model?3,在真正追求豪华体验的用户那里并不合格,但凭着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它取得了初步成功,在中国市场也不例外。

Model?3在中国初战告捷,马斯克趁热打铁。在上海工厂飞快地建成投产后,他将特斯拉2020年的整体销量目标放在50万辆以上,并称可以轻松实现。2019年全年,特斯拉交付36.75万辆车,同比增长50%,而上海工厂达产后年产能为15万辆,考虑到美产车型销量增长及上海工厂产能爬坡的过程,这一目标的确不难实现。

马斯克多次表示,上海工厂的表现是特斯拉销量能否再进一步的关键。尽管上海工厂最终未能在2019年交付车型,但展望新的一年,上海工厂蓄势待发。与此前类似,国产Model?3也在定价上摆出了“低头”的姿态,加上新申请到的新能源汽车补贴,业内认为国产后特斯拉真正地举起了价格“屠刀”。

国产Model?3首批交付时,智库君曾进行过一次实时市场调研,在车型价格下降、马斯克再次来华的背景下,上海地区部分特斯拉线下门店内不少销售人员表示,国产Model?3的订单“爆炸”了,那几天店内排队试驾的人远超平常,到了周末甚至接待不过来。

业内基本能达成共识的是,国产之后,Model?3的销量将进一步提升,只是提升的幅度难以预测。特斯拉对此颇为自信,按照一线销售人员的说法,“生产多少就能卖多少。”这句话并不夸张,至少在短期内产能爬坡时是“供不应求”的,但参考Model?3在美国的经历,这一过程不一定会顺利。

市场需求会在多大程度上释放?这考验的是特斯拉本身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在过去的几年中,特斯拉在中国的表现并不完美,用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的话来说,特斯拉在中国的品牌效应并没有“有效率地”转换为销量。

作为一个新创汽车品牌,特斯拉在很多方面颠覆了传统汽车生态,例如不依赖经销商、不花费大量成本直接用于广告投放等等,不少观点认为,特斯拉不够懂中国市场,这终将限制它在中国的天花板。

特斯拉本身的态度是颇为积极的。在去年举行的一次媒体交流中,特斯拉中国区总经理王昊曾表示,将主抓“充电”和“服务”,继续增加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包括翻倍增加线下门店数量、翻倍增建超级充电站等。

智库君了解到,不同于传统汽车品牌的4S店,特斯拉线下门店春节期间原正常营业的,但受新型冠状感染肺炎的影响,不得不暂时关闭店面。另外,由于上海工厂也暂时关闭,原定于2月的交付工作将会暂缓。

眼下,特斯拉不得不和进入中国市场的其他品牌一样,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目前,上海工厂已经于2月10日复工生产,而线下门店也预计于2月17日(下周一)恢复运营。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国产特斯拉Model Y售价全球最低!哪个地方是最贵的?

因为特斯拉Model Y国产后。想要迅速占领国内市场。降价是必然的选择。

特斯拉在不同国家售价的原因,除了关税和车辆成本,其竞争对手的数量对这个市场的成本定价也有很大影响。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特斯拉Y在国内的价格是最便宜的。我觉得跟中国汽车企业竞争激烈有很大关系。为了获得更好的用户群,特斯拉不得不降低售价来吸引买家。特斯拉Model 3在中国投产后,无论是销量还是公司市值都出现了爆发式增长。

由于早期国产Model 3的定价,首批车型价格为35.58万元,经过多轮调整,补贴价格仅为27.15万元。这种先降价再降价的做法,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早期车主的不满,出现了维权。但在实惠的价格和品牌影响力的双重优势下,Model 3最终逃脱了?真香定律?,迅速成为国内最畅销的纯电动汽车。

国内生产因为是本地制造,大大降低了成本,没有关税的影响。所以整体性价比确实有天然优势,价格差异真的很大。不过,从特斯拉对Model Y降价的首次回应来看,特斯拉确实希望在新能源领域开拓更广阔的天地。毕竟有大量传统车企与之竞争。可以说既照顾了老车主的情绪,又基于客观因素进行了解释。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家,拥有较为完善的汽车制造体系和工厂化生产,完全可以替代特斯拉之前的相关供应链,对于各种汽车零部件的制造也更加便宜。随着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建设,中国的制造和R&D自然会减少不必要的额外成本,让特斯拉的成本更加亲民。国外有先进的汽车生产技术,有自己独特的汽车生产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