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维塔车辆熄火收音机还响什么情况?

2.长安售后24小时服务热线联系

3.温州阿维塔汽车官方旗舰店地址

4.深耕汽车产业之后,华为反而显露更多短板? | 汽车产经

5.315汽车黑红榜|冲击高端失败?小鹏销量掉队是哪里有问题

阿维塔车辆熄火收音机还响什么情况?

长春阿维塔汽车4s店_长春埃维汽车

车辆熄火后钥匙拔出车内收音机还响; 对车没害处,也不是啥大的原则性问题,但还是得回4S店做下检查,看看接线的问题。

这个问题,普通车主很难辩别哪些是故障异响,哪些是合理异响。去修理厂检测异响的车辆,只有近20%的车真的出了问题。配备了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车型,响声和自然吸气发动机的声音必然存在着区别;安装了发动机护板的车型,也可能会因为摩擦产生声响;一些车主接触不同的车后,很可能因为自身缺乏对机械知识的了解,把合辨汽车异响,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汽车响声的鉴别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因受工作条件局限,汽车的响声很难使用专用仪器进行测量,只能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的判断来对汽车的响声进行形容和比较。例如轴承干摩擦发出的“哗哗”声,气门间隙过大发出的类似小锤轻击水泥地板的“嗒嗒”声等。

1、 正确区分正常响声与非正常响声。

汽车在工作时各机构存在的振动,会发出多种性质的响声,但有响声并不表示汽车就有故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拆卸,首先必须区分正常响声与非正常响声。各系统部件的正常振动声(如发动机表面的噪声),换档时齿轮的冲击声,用气体作工作源的进气声、排气声,齿轮啮合噪声等均属于正常响声。非正常响声(异响)按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可分为轻微响声、一般响声和恶性响声。轻微响声,如高压电漏电的跳火声、滚动轴承轻微松旷的响声等,一般音量较小,机件磨损程度不大,较长时间无显著变化,这类故障不经修理仍可维持汽车的正常行驶。

3、 在诊断汽车异响时,应注意创造良好的听诊条件,设法排除其他噪声的干扰,以免影响判位将响声放大,或采用单缸断火的方式将响声减小,以适应诊断需要。听诊现场应保持安静,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长安售后24小时服务热线联系

长安售后24小时服务热线:

长安乘用车官方客服电话是:951999

长安深蓝官方客服电话是:951998

欧尚汽车官方客服电话是:4008840066

长安合资车阿维塔电话是:400-133-3456

长安合资车福特电话是:800-810-8168(座机)、40088-77766

长安合资车马自达电话是:800-807-2777(座机)、400-800-2777

长安合资车铃耀电话是:951993

汽车投诉渠道

投诉汽车问题的方式有:汽车4s店、汽车厂家、工商执法部门、媒体、汽车质量网站。

如果买的车有问题,可以第一时间向当地4s店投诉,协商解决,一般来说,4s店遇到质量问题会第一时间进行维修。如果车主不想修,可以协商换车,但如果实在不行,可以退车。

如果汽车4s店无法通过协商解决问题,可以直接向汽车厂家投诉,一般汽车厂家会直接联系汽车4s店解决问题,或者由汽车厂家售后服务部门解决。

可以向当地工商部门投诉,向消费者协会说明情况,投诉汽车质量问题。

也可以选择当地媒体、报纸、电视台等。遇到此类质量问题,媒体会关注此类事件。

一般如果汽车质量有问题,可以选择汽车质量网。你可以通过网站投诉汽车质量,通过网络渠道曝光,网络的力量非常强大。

温州阿维塔汽车官方旗舰店地址

温州阿维塔科技4s店主要有2家门店。

1、温州华冠长安(鹿城区),地址为: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时尚港一号楼124号铺位。

2、温州乐清欣安长安(乐清市),乐清市宁康东路1127号。您可以根据自己所在的位置,选择附近的阿维塔科技4s店。

深耕汽车产业之后,华为反而显露更多短板? | 汽车产经

在上半年带飞一众车企的股价之后,如今的资本市场上,华为的加持效应似乎正在减弱。

8月24日,长安联合华为、宁德时代打造的高端品牌阿维塔正式发布。曾经,凭借这个三方合作的消息,长安的股价一度接连涨停。而当天,当新车亮相、战略曝光,一切更为可期时,长安的股价却随着发布会的召开,从最高涨幅2.21%直接下跌了4.51%。

在另外一边,华为汽车解决方案的扩圈之路也在面临考验。

8月25日,哪吒汽车与华为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这意味着,继北汽、赛力斯、长安、广汽之后,与华为达成深度合作的车企达到了五家。

但对于这次合作,外界却并非完全看好。哪吒的出现,似乎更印证了那句“华为的合作伙伴多是二三线车企”。

在此前6月底的上汽股东大会上,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面对投资者的拷问曾明确表示,“不能接受与华为等第三方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合作”。

在他看来,在软件服务日益重要的智能化汽车时代,让华为等成为灵魂,上汽仅仅作为生产硬件的躯体,这样的方案并不可取。

“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陈虹的这一发言,也将华为当下的汽车解决方案无法得到业内广泛认可的现实暴露无遗。

显然对于当下的华为而言,要想打通整个汽车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焦虑要面对。

1,华为的变现能力究竟如何?

从ICT领域切入智能汽车行业,如今华为的智能汽车产品与服务主要聚焦于五大系统——智能驾驶(平台)、智能座舱(鸿蒙车机OS为核心)、智能电动、智能网联、智能车云(智能车控和智能云服务)。

依托于这些技术,目前与华为进行深度合作的五家车企,合作模式也被分为了几种:采用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HUAWEI Inside”模式的极狐、阿维塔;采用零部件供应商模式的哪吒;以及进入了华为销售渠道的赛力斯。

关于这些企业为何选择与华为合作而不担心“丢掉灵魂”,并不难理解。对于初出茅庐的新品牌而言,华为所拥有的关注度和技术正是他们缺少的东西。

以极狐和赛力斯为例。在与华为的合作开花结果之前,在一众新品牌之中,外界对它们知之甚少。

销量方面,极狐在2020年10月推出首款量产车型阿尔法T之后,其全年销量仅为709辆。至于赛力斯SF5在进入华为渠道之前,其2020年的全年销量也仅仅732辆,2021年1-3月的销量为150辆。

但是在有了华为的加持之后,一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极狐的第二款车型阿尔法S在今年的上海车展正式上市之前,因为一段搭载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的路测视频顺利破圈,以至于上海车展上的极狐展台也成了全场人流最大的展台之一。

华为体验店的赛力斯SF5

而赛力斯在4月份进入华为渠道之后,官方发布的订单数字也被刷新过数次:“两天订单破3000辆”、“一周订单突破6000辆”、“一个月全国订单已超一万辆”……

不过,尽管一时风光,但如今华为带来的光环似乎也在逐渐消散。

首先是赛力斯谜一般的销量让外界对华为的变现能力产生质疑。

中汽终端零售数据显示,赛力斯SF5 4~7月的销量成绩分别为129辆、204辆、1097辆和507辆,与最初火热的预订情况相去甚远。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从官方回应及相关信息来看,此前公布的订单数量虚高,再加上工厂的产能跟不上是主要原因。

据说在赛力斯SF5最初进入华为渠道时,由于排队试驾的消费者众多,华为的销售人员曾向顾客建议,支付1000元意向金可以优先试驾,若后续不订车这部分钱也可以退。而此前不断刷新的订单,统计口径或许正来源于这一数据。

不过在四五个月之后,如今再来到华为的体验店,看车的消费者已经不再像往日一般众多。在华为的官方商城里,此前1000元“赛力斯华为智选SF5意向金”也已经悄悄改为了0元的“赛力斯华为智选SF5预约试驾”。

关于目前的交车周期,华为的销售人员表示预计为5~8周。同时,为缓解消费者的焦急情绪,赛力斯还推出了如果超过60天每天赔偿200元的服务。

但是尽管如此,在华为商城以及赛力斯APP的评论中,催单的消费者仍然不在少数。甚至在APP上有人晒出的截图显示,获得的赔偿金额已经超过10000元。也就是说这名消费者已经苦等了近4个月。

关于交付周期为何如此之长,此前曾有知情人士向媒体表示,原因之一在于小康股份此前一团糟的供应链并未准备好,直到最近几个月才慢慢步入正轨。

此外,一位从重庆金康两江工厂生产线离职员工还表示,“产销跟不上,是因为工厂一直都未达到华为技术人员的要求”。

而事实上,这样的现象此前采用代工模式的蔚来、理想也曾面对过。初涉造车,强悍如华为,也难以避免初期的一地鸡毛。

具体到卖车层面,从我们的实地体验来看,过去习惯卖电子产品的华为初次卖起车来,也有诸多有待改进之处。

比如说,在华为的体验店里,负责卖车的员工也只是接受过短期培训,此前并没有汽车销售经验。在对车辆进行介绍时与滔滔不绝的4S店销售相比明显更为生疏。

再比如在服务细节上,由于店内车辆设置了展车模式。这一模式之下,车辆的大部分功能都无法操作,甚至SF5最具特色的华为车载系统、华为音响等消费者也难以获得直观感受。

2,“技术狂人”也有技术挑战

在外界眼中,华为一直被视为强悍技术的代表。从通信设备,到手机等智能终端,再到半导体业务,华为凭借强悍的技术实力,在自己想做的业务领域里一直无往而不利。

切入汽车领域,华为对自己有着明确的定位——智能网联电动车领域的增量部件提供商。

作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汽车产业可能要比华为过去所深耕的行业更为复杂;而智能网联电动车+增量部件两个定语,更意味着这是一个新技术不断、新挑战也不断的全新领域。

从一些被爆料的信息来看,在进军汽车领域这件事儿上,以技术著称的华为也面临着不小的技术压力。

首先是激光雷达方面。

在2020年12月份时,华为曾正式发布了一套车规级前装量产高性能激光雷达产品和解决方案。就在同一天,极狐方面也透露,与华为合作的新车型(也就是后来的阿尔法S华为HI版)将率先搭载这一产品。

搭载激光雷达的华为阿尔法S华为你HI版

今年4月份的上海车展前夕,阿尔法S华为HI版正式亮相,并凭借一段自动驾驶路测视频顺利出圈。

按照之前的规划,这款被称为“全球首款激光雷达量产车”的新车型身上最大的亮点——三颗激光雷达,应该属于华为出品。但据知情人透露,这些激光雷达实际上却是另一家科技企业速腾聚创的产品。

关于华为的激光雷达为何没有上车,有说法认为,华为或许是在开发、量产过程中遭遇了意料之外的问题导致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为了最终车辆解决方案交付,只有选择在短期内用市场现有的成熟解决方案来进行替代。

而除激光雷达不如预想中顺利之外,在电动车最核心的电驱动系统方面,华为似乎也面临一些质疑。

以搭载在赛力斯SF5上的华为DriveONE多合一电驱动系统为例,这一系统集成了电机控制器(MCU)、电机、减速器、车载充电机(OBC)、电压变换器(DC/DC)、电源分配单元(PDU)及电池管理系统主控单元(BCU)七大部件,自称为“业界首款超融合架构的动力域解决方案”。

但关于这一系统的实际水平,此前《中国汽车报》曾在报道中引用一位汽车电机领域的权威专家的评价:“这款产品并不怎么样,没啥正经厂商愿意用。”

虽然这一报道中并没有透露这位专家的真实身份,但不得不说,在汽车这个充分竞争的行业里,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发展多年的成熟供应商。即使华为的研发能力再强,但作为一个新入局的跨界者,想要短时间内实现超越,的确并非易事。

此前,在华为与极狐的合作中,就曾有参与其中的北汽员工“吐槽”,华为汽车事业部有造车经验的人并不多,甚至最初负责这一项目的PM也因为没有造车经验,还导致了很多决策失误。

“华为在ICT领域确实很强”,这名员工表示,“但在汽车技术层面,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

3,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路有些难

关于华为选择做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而非整车制造,此前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在接受采访时曾如此解释:“华为的劣势是不擅长机械制造……全球和中国都不缺车企,缺的是智能网联电动车领域的基础供应商”。

而华为销售服务部总裁迟春林的说法则更为直接,“如果造车,就会和当地车企产生直接竞争”。

显然,在华为的思路里,零部件供应商有着更广阔的市场。只是从上汽董事长的发言来看,华为的想法多少还是有些一厢情愿。在主机厂眼中只做零部件,并不意味双方就没有竞争关系。

对于车企而言,如果选择华为这样的第三方整体解决方案,不仅将失去包括车辆布局、ECU(发动机控制器)、转向、制动、底盘等核心零部件的选择话语权,同时在OTA频率、各种数据的采集、运用上也要受制于供应商。对于一直处于产业核心地位的主机厂而言,这显然无法接受。

除此之外,华为进入汽车行业选择的这一模式,虽然看似是一条捷径,可以避开整车企业的锋芒,但对于更讲究规模化效应的和数据量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来说,只有获得足够多的合作伙伴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而华为进入汽车领域时间尚短,想要达成这一点,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市场验证和经验积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近两年宣布进军汽车领域的科技企业越来越多,从百度、小米再到苹果。但有意思的是,没有一家企业选择华为“汽车解决方案提供商”这条路,反而纷纷自己下场造车。

也正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华为已经不厌其烦多次辟谣不会造车,甚至任正非直言“谁再说造车就走人”,但外界关于华为造车的猜测依然从未停止。甚至不少人依然坚信,未来华为亲自造车几乎是必然选择

4,写在最后

在8月份时,华为曾发布过一份业绩数据。上半年,其销售收入为320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29%;净利润为314亿元,同比下滑24%。

具体到三大业务板块来看,运营商业务收入136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14%;企业业务收入4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而汽车所属的消费者业务下滑最为明显,同比大跌46%,收入为1357亿元人民币。

此前,关于消费者业务的大跌,华为消费者BG CEO及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曾坦言,唯一能弥补这块业务缺失的,就是智能电动汽车。“虽然汽车的销量没有手机的销量大,但其单品的价值非常高。”

可惜的是,从赛力斯当前的表现来看,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显然任重道远。

至于To B端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继苏菁在7月底因不当言论被免职之后,前几天又有媒体报道称其人事调整还在继续。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的岗位被裁撤,此前担任这一职务的王军被任命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

关于这两次人事调整,有不少分析认为,其根本原因,可能在于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绩未达到战略预期所致。

虽然真实情况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从目前的表现来看,焦虑,仍将成为进军汽车领域的华为将来一段时间内的关键词。

315汽车黑红榜|冲击高端失败?小鹏销量掉队是哪里有问题

从2022年四季度开始,小鹏G9开启上市交付之后,小鹏汽车的销量水平就走向了下坡路。按照常理,新产品发布之后往往会提振品牌销量,但小鹏G9发布之后,却使小鹏的销量环比下滑。

有不少网友认为,这是小鹏汽车冲击高端失败的缩影。事实上,小鹏自推出第三款车型小鹏P5之后,其品牌销量增长就陷入了瓶颈,但依旧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但小鹏G9的上市交付却给小鹏当头棒喝,期待之中的销量增长没有出现,反而出现了滑坡。这确实出乎了小鹏汽车的预料,也为小鹏后面的发展带来了困扰。

进入2023年之后,小鹏销量表现依旧不佳,1月份,小鹏交付量5218辆,同比下滑56.62%。受今年春节过早的影响,小鹏1月的销量略低还算是有情可原,但2月份小鹏交付量也仅为6010辆,相比2022年2月(有春节假期)同期交付量依旧有所下滑。

对于产品矩阵更丰富的小鹏而言,竞争越来越激烈,销量却逐渐走低,这实在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甚至有可能会决定企业命运。

虽然吸引了素有“铁娘子”之称的王凤英的加盟,但近几个月也有不少消息传出,小鹏迎来了一波高管离职潮。事实上,从2022年下半年,小鹏决定重塑内部组织架构开始,小鹏内部就有不少高管职位有所调整。

先是联合创始人、总裁夏珩辞去公司董事会执行董事职务,何涛也被传不再担任具体职务,后有主管公关业务的前副总裁李鹏程转投阿维塔。

2023年1月18日的年度总结会上,何小鹏表示:要破而后立,重塑组织和价值观,从高管、中高管身上找问题。这也似乎印证了从去年开始小鹏内部的动荡。

除了企业层面的内部调整,小鹏在产品层面的向高端冲击的道路也随着小鹏G9的上市交付受挫而愈发明显。实际上,不仅小鹏G9,在小鹏P5上市之初,关于小鹏产品矩阵的讨论就没有停过。

作为“蔚小理”三家知名度较高的新势力车企之一,小鹏汽车的产品定位无疑是三家之中最低的那一个。所以,自从第二款车型小鹏P7上市后,小鹏就一直致力于让品牌向更高端市场冲击。只是,小鹏的产品规划似乎有些问题。

2021年9月,小鹏第三款车型P5正式上市,彼时价格15.79-22.39万元,虽然整体价格略低于小鹏P7,但实际上高配车型的价位与小鹏P7高度重合。最关键的是,定位更低的小鹏P5,高配车型却比小鹏P7的配置高了不少,就连激光雷达都率先搭载于小鹏P5上。那就有问题了!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小鹏P5的销量成绩并不优秀,小鹏P7顺理成章的成为销量担当。

随着市场中轿跑属性的纯电车越来越多,就连小鹏P7的销量优势在同级之中也不能保证了。

小鹏G9是小鹏又一次冲击高端的产品,但却在上市第二天就经历了一些危机。小鹏G9在上市第二天就调整了旗下产品的配置和售价,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一次小插曲,似乎也印证了小鹏G9产品力不够强,销量不佳的传言。事实证明,小鹏G9的产品实力确实存在问题,这次冲击高端,似乎又失败了。屡次失败的背后,或许确实是小鹏汽车企业本身存在问题。

正如何小鹏所说,要重塑小鹏的价值观,也是一件势在必行的自我救赎。在普通人看来,小鹏的故事或许已经不值它的售价,换言之,就是小鹏的产品性价比不足以支撑其产品售价。再通俗一点来说,那就是小鹏的车在消费者看来不值这个价格。小鹏的产品力出现了大问题!就此来看,小鹏要面对的问题颇为严峻。

产品理念、定位问题或许还可归为企业策略需要调整,但产品质量问题则确实需要小鹏自己抓紧重视起来。在车质网的投诉列表中,关于小鹏的投诉数量正在高速攀升。车视界科技发现,对于小鹏产品投诉最多的是小鹏P7、小鹏P5和小鹏G9。

对于小鹏P7的投诉,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多媒体系统故障和车身异响。比如有位2022年1月提车的车主,因为车身异响问题修理过三次以上,但问题却没有被修复。其蓝牙钥匙无法启动车辆的问题也去过4S店两次。另外,这位车主的空调出现过异响,辅助驾驶也有过故障等。

不仅如此,有其它的车主表示,该车中控台、空调出风口等内饰件一经高温和太阳直射就会出现异响问题,且无法解决。同时,有不少车主表示,其车身零部件有故障,如后视镜调节电机故障、尾灯灯带开裂、驱动电机异响+故障等等。

对于小鹏P5的投诉也有不少。有车主表示360°全景影像只有后视镜头,且出现中控屏故障。另外,也有诸多车主表示小鹏P5的续航严重缩水,标称460公里续航版本,实际只有230公里左右。

作为最新的旗舰SUV,小鹏G9的虽然还没有大规模产品质量问题反馈,但却有诸多车主对其电机蜂鸣音过大有颇多反馈,且目前厂家方面也没有直接的办法进行消除或改进,以至让很多潜在用户望而却步。

有不少用户表示,小鹏G9主打的一些配置如“5D音乐座舱”,没有什么实际作用;“座椅通风加热”虽然有,但靠背没有;“座椅按摩”力度太小,还不如没有。鸡肋的配置太多体现的是小鹏对用户实际体验感的缺失。而这恰巧是理想、蔚来等品牌颇为重视的。

不仅如此,在用户体验上,小鹏近期由于OTA升级还闹出了天大的笑话。近期,小鹏的一则车机系统更新,竟然需要车主走到车前,跪下或者半蹲形式,对着车头的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认证。这也就是所谓的“跪地认证门”,虽然此bug已经被修改好,但实际上是将互联网背景深厚的何小鹏所崇尚的“用户思维”踩在了地上反复的摩擦。稍微有点经验的或许都知道,此项bug只要是稍微有些经验的工程师进行过实际测试,他就不可能被堂而皇之的向用户推送。

近期,小鹏P7i正式上市,售24.99-33.99万元。与此同时,此次小鹏P7i主打的依旧是他们一直以来追求的高精尖硬件堆砌,也就是激光雷达上车。近两年以来,确实有很多车企开始尝试实装激光雷达,但仍旧有不少车企颇为务实,在考虑成本的基础上对激光雷达的上车慎之又慎。

为何?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道路环境太过复杂,即便激光雷达上车后,可以实现超过L2级辅助驾驶,达到L3甚至L4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但最终上路之后,就会因为种种限制无法实现。用真金白银换来的只能算半个装饰的激光雷达的实用性,还有那么强么?如果把这个当做最大卖点,一直主推,用户难道会为了不能得到实际用途的配置买单吗?此处真的需要小鹏自身好好反省,是否真的有必要。还有一点,我们也必须要高速广大消费者,那就是激光雷达的维修费用相当高昂,而小鹏的激光雷达恰巧就一直安排在车头这种比较敏感的部位。如果出现碰撞,极有可能对激光雷达形成冲击,导致损坏。

写在最后:

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代表之一,小鹏的影响力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前期产品积攒的口碑正在被产品力的不足消耗殆尽,这是小鹏汽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除此之外,小鹏的产品到底要服务哪些用户,新增加的科技配置是否应该考虑成本与实用性?最基础的产品质量问题如何才能提升,这些都解决掉,或许小鹏还能重回正轨。(文 车视界科技 李亮)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视界科技,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