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车内空气质量和安全气囊一样重要:实测沃尔沃XC60、奔驰GLC

2.有关汽车ABS系统开题报告

3.盘点2019年十大汽车科技 未来应用已显雏形

4.2019年度汽车召回事件回顾,关键词:德系、高田气囊

5.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东北大学版

车内空气质量和安全气囊一样重要:实测沃尔沃XC60、奔驰GLC

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与应用作者简介_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与应用作者简介怎么写

编辑/小雨

十月是家装旺季,也是汽车销售高峰,年底买一辆新车开回家是很多人的选择。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会在意新房装修后的空气污染,但对新车的空气质量却不甚了解。的确,这些隐形参数的感受确实不如配置、空间、动力等那么直观,市场的宣传也不是那么强烈,那么车内空气质量需要关注吗?

答案是肯定的。

最近汽车微观社参加了由《网上车市》媒体组织的车内空气质量检测活动,首批测试车型为关注度很高的?沃尔沃XC60?和?奔驰GLC。本文仅就从这两款车的实际表现来聊一聊关于车内空气的那些事。

本文重点:

车内空气的重要性不亚于"安全气囊"

网购测试仪能检测车内空气吗?答案是不行

夏天蒸的不止高温,还有毒气体

车内空气质量对家庭用车更有参考性

众所周知,汽车的内饰会使用大量的塑料、皮革、海绵、织物和胶粘剂等材料,倘若这些材料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简称VOC)例如苯、甲醛等浓度超标,就会散发出对人体有害的有毒异味空气,长期以往就会损害免疫系统增加患癌风险,这些材料就是影响车内空气质量的"源头"。

苯会致癌,也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伤害,甲醛同理也是头等防范的致癌物质,对于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孩子更是危害极大,由于材料和工艺的多样性,车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种类较多,为此国家针对其中重要八项(苯、甲醛、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乙醛、丙烯醛)制定了明确的限制标准。

所以关注车内空气质量十分有必要性,良好空气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安全气囊"。

有人或许会问:自己网购检测仪能测车内空气吗?答案是不行。

车内空气检测有着非常规范的流程要求,车辆要先经过6-24小时的静置平衡处理、采集舱空白处理、封闭车辆16小时后才能进行采集并分析出真实结果。

《网上车市》的此次测试就是严格遵循以上要求,并在第三方权威机构—?吉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完成,由于对人员和设施的要求较高,普通人基本无法操作。当然一般来说汽车出厂前都会进行相应检测,消费者在使用中若有需求也可咨询权威机构。

为尽可能使测试具有代表性和一致性,所有车辆均为刚生产30天的市售量产新车。

测试车型:

沃尔沃XC60?T5?四驱智逸豪华版,奔驰GLC?260?L?4MATIC?动感型

测试标准:

本次检测分为国标测试和高温测试,分别以?HJT?400-2007?《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类物质采样测定方法》和?ISO?12219-1-2012《公路车辆内空气.第1部分:整车试验室.驾驶室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测定方法和规范》进行。

为还原用户真实用车场景,除了常温环境外,在ISO?12219-1-2012?测试中还加入了65℃?的温度要求,以模拟夏季高温下的停车和驾驶工况。

根据最新修订的?GB/T?27630-2011?《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要求,乘用车内8种挥发性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分别为:苯0.06?mg/m3,甲醛0.10?mg/m3,甲苯1.00?mg/m3,?二甲苯1.00?mg/m3,?乙苯1.00?mg/m3,苯乙烯0.26?mg/m3,乙醛0.20mg/m3,丙烯醛0.05?mg/m3。

从检测报告看,这两款车均未检出丙烯醇,8种物质的挥发数值均大幅低于国标限定值要求,尤其是沃尔沃XC60,表现更优,难怪有人会用"开门北京,关门北欧"来形容它。

看完常温环境的测试,我们再来聊聊高温测试。

在夏季,暴晒后的车内温度可以高达66.2℃,高温会加速甲醛等有机物的挥发,这也是为什么夏季车内空气异味刺鼻的原因。之前有媒体做过试验,温度每上升一度,甲醛浓度会提升约0.4倍,可见数倍甚至数十倍也无不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的强制标准中并没有针对夏季高温车内空气质量评价的明确参考,普通用户也很难得知高温下的车内空气质量。

在第二次的测试实验中增设了65℃的环境要求,并在主驾驶、副驾驶、左后座椅和右后座椅等四个位置增设传感器,实时采集和监测变化,以求模拟出最接近夏季高温的用车环境。

有资料表明,以甲醛为例,当浓度每立方米达到0.08-0.09mg/m3时,儿童等敏感体质人群会发生轻微气喘,达到0.6mg/m3可引起成人喉咙不适或疼痛浓度更高时会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甚至水肿。

从报告可得知,即便是模拟高温的测试,这两款车的表现也低于国标。而驾驶模式下的数值整体好于环境模式,所以在日常用车中,尤其是夏季密闭时间较长的车辆请先保持开窗通风5-10分钟,待交换新鲜空气后再启动车辆。

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如今的中国车市早已由增量市场变为存量市场,为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个性化的品质车型也越来越多,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在外观、配置甚至动力参数都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如何选一辆适合自己的车的确是一件头疼事。尤其是车内空气质量这种较难察觉的隐形参数,仅凭个人的感官气味很难去正确辨别。

此次《网上车市》"真枪实干"选用量产新车进行国标和模拟高温工况的检测值得赞许,以文中的沃尔沃XC60为例,实测的数值远远低于标准限值,非常适合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而目前国人的用车环境多数还是以家庭出行为主,良好的车内空气质量非常有必要性。所以这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份真实购买参考,也对推动行业规范有着积极的意义。

好了,想了解更多关于汽车的专业知识吗?关注我们,下期带你看更严苛的亲肤检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有关汽车ABS系统开题报告

ABS(自动防抱死刹车系统)可说是行车安全历史上最重要的三大发明(另外两个是安全气囊与安全带),ABS也是其它安全装置(如ESP行车动态稳定系统与EBD刹车力分配系统)的基础。今年是ABS系统诞生25周年纪念。过去的二十五年中,ABS系统拯救了近15000名北美地区驾驶者的宝贵生命,让我们趁这个机会回顾一下ABS系统的发展及它带给汽车产业的影响

2004年是历史上第一部量产的民用型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自动防抱死刹车系统)诞生的第25周年纪念。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中,ABS系统不但持续进步、精益求精,也帮助许多车主从鬼门关前逃过一劫。在介绍ABS系统过去25年的巨大贡献之外,我们还要回顾ABS的发展史。

“自动防抱死刹车”的原理并不难懂,在遭遇紧急情况时,未安装ABS系统的车辆来不及分段缓刹只能立刻踩死。由于车辆冲刺惯性,瞬间可能发生侧滑、行驶轨迹偏移与车身方向不受控制等危险状况!而装有ABS系统的车辆在车轮即将达到抱死临界点时,刹车在一秒内可作用60至120次,相当于不停地刹车、放松,即相似于机械自动化的“点刹”动作。此举可避免紧急刹车时方向失控与车轮侧滑,同时加大轮胎摩擦力,使刹车效率达到90%以上。

从微观上分析,在轮胎从滚动变为滑动的临界点时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达到最大。在汽车起步时可充分发挥引擎动力输出(缩短加速时间),如果在刹车时则减速效果最大(刹车距离最短)。ABS系统内控制器利用液压装置控制刹车压力在轮胎发生滑动的临界点反复摆动,使在刹车盘不断重复接触、离开的过程而保持轮胎抓地力最接近最大理论值,达到最佳刹车效果。

ABS的运作原理看来简单,但从无到有的过程却经历过不少挫折(中间缺乏关键技术)!1908年英国工程师J. E. Francis提出了“铁路车辆车轮抱死滑动控制器”理论,但却无法将它实用化。接下来的30年中,包括Karl Wessel的“刹车力控制器”、Werner Mhl的“液压刹车安全装置”与Richard Trappe的“车轮抱死防止器”等尝试都宣告失败。在1941年出版的《汽车科技手册》中写到:“到现在为止,任何通过机械装置防止车轮抱死危险的尝试皆尚未成功,当这项装置成功的那一天,即是交通安全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可惜该书的作者恐怕没想到这一天竟还要再等30年之久。

当时开发刹车防抱死装置的技术瓶颈是什么?首先该装置需要一套系统实时监测轮胎速度变化量并立即通过液压系统调整刹车压力大小,在那个没有集成电路与计算机的年代,没有任何机械装置能够达成如此敏捷的反应!等到ABS系统的诞生露出一线曙光时,已经是半导体技术有了初步规模的1960年代早期。

精于汽车电子系统的德国公司Bosch(博世)研发ABS系统的起源要追溯到1936年,当年Bosch申请“机动车辆防止刹车抱死装置”的专利。1964年(也是集成电路诞生的一年)Bosch公司再度开始ABS的研发计划,最后有了“通过电子装置控制来防止车轮抱死是可行的”结论,这是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名词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世界上第一具ABS原型机于1966年出现,向世人证明“缩短刹车距离”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投入的资金过于庞大,ABS初期的应用仅限于铁路车辆或航空器。Teldix GmbH公司从1970年和奔驰车厂合作开发出第一具用于道路车辆的原型机——ABS 1, 该系统已具备量产基础,但可靠性不足,而且控制单元内的组件超过1000个,不但成本过高也很容易发生故障。

1973年Bosch公司购得50%的Teldix GmbH公司股权及ABS领域的研发成果,1975年AEG、Teldix与Bosch达成协议,将ABS系统的开发计划完全委托Bosch公司整合执行。“ABS 2”在3年的努力后诞生!有别于ABS 1采用模拟式电子组件, ABS 2系统完全以数字式组件进行设计,不但控制单元内组件数目从1000个锐减到140个,而且有造价降低、可靠性大幅提升与运算速度明显加快的三大优势。两家德国车厂奔驰与宝马于1978年底决定将ABS 2这项高科技系统装置在S级及7系列车款上。

在诞生的前3年中,ABS系统都苦于成本过于高昂而无法开拓市场。从1978到1980年底,Bosch公司总共才售出24000套ABS系统。所幸第二年即成长到76000套。受到市场上的正面响应,Bosch开始TCS循迹控制系统的研发计划。1983年推出的ABS 2S系统重量由5.5公斤减轻到4.3公斤,控制组件也减少到70个。到了1985年代中期,全球新出厂车辆安装ABS系统的比例首次超过1%,通用车厂也决定把ABS列为旗下主力雪佛兰车系的标准配备。

1986年是另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除了Bosch公司庆祝售出第100万套ABS系统外,更重要的是Bosch推出史上第一具供民用车使用的TCS/ ASR循迹控制系统。TCS/ ASR的作用是防止汽车起步与加速过程中发生驱动轮打滑,特别是防止车辆过弯时的驱动轮空转,并将打滑控制在10%到20%范围内。由于ASR是通过调整驱动轮的扭矩来控制,因而又叫驱动力控制系统,在日本又称之为TRC或TRAC。

ASR和ABS的工作原理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两者合并使用可形成更佳效果,构成具有防车轮抱死和驱动轮防打滑控制(ABS /ASR)系统。这套系统主要由轮速传感器、ABS/ ASR ECU控制器、ABS驱动器、ASR驱动器、副节气门控制器和主、副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等组成。在汽车起步、加速及行进过程中,引擎ECU根据轮速传感器输入的信号,当判定驱动轮的打滑现象超过上限值时,就进入防空转程序。首先由引擎ECU降低副节气门以减少进油量,使引擎动力输出扭矩减小。当ECU判定需要对驱动轮进行介入时,会将信号传送到ASR驱动器对驱动轮(一般是前轮)进行控制,以防止驱动轮打滑或使驱动轮的打滑保持在安全范围内。第一款搭载ASR系统的新车型在1987年出现,奔驰S 级再度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随着ABS系统的单价逐渐降低,搭载ABS系统的新车数目于1988年突破了爆炸性成长的临界点,开始飞快成长,当年Bosch的ABS系统年度销售量首次突破300万套。技术上的突破让Bosch在1989年推出的ABS 2E系统首次将原先分离于引擎室(液压驱动组件)与中控台(电子控制组件)内,必须依赖复杂线路连接的设计更改为“两组件整合为一”设计!ABS 2E系统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舍弃集成电路,改以一个8 k字节运算速度的微处理器(CPU)负责所有控制工作的ABS系统,再度写下了新的里程碑。该年保时捷车厂正式宣布全车系都已安装了ABS,3年后(1992年)奔驰车厂也决定紧跟保时捷的脚步。

1990年代前半期ABS系统逐渐开始普及于量产车款。Bosch在1993年推出ABS 2E的改良版:ABS 5.0系统,除了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外,ABS 5.0装置了运算速度加倍(16 k字节)的处理器,该公司也在同年年中庆祝售出第1000万套ABS系统。

ABS与ASR/ TCS系统已受到全世界车主的认同,但Bosch的工程团队却并不满足,反而向下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目标:ESP(Electronic Stabilty Program,行车动态稳定系统)前进!有别于ABS与TCS仅能增加刹车与加速时的稳定性,ESP在行车过程中任何时刻都能维持车辆在最佳的动态平衡与行车路线上。ESP系统包括转向传感器(监测方向盘转动角度以确定汽车行驶方向是否正确)、车轮传感器(监测每个车轮的速度以确定车轮是否打滑)、摇摆速度传感器(记录汽车绕垂直轴线的运动以确定汽车是否失去控制)与横向加速度传感器(测量过弯时的离心加速度以确定汽车是否在过弯时失去抓地力),在此同时、控制单元通过这些传感器的数据对车辆运行状态进行判断,进而指示一个或多个车轮刹车压力的建立或释放,同时对引擎扭矩作最精准的调节,某些情况下甚至以每秒150次的频率进行反应。整合ABS、EBD、EDL、ASR等系统的ESP让车主只要专注于行车,让计算机轻松应付各种突发状况。

延续过去ABS与ASR诞生时的惯例,奔驰S 级还是首先使用ESP系统的车型(1995年)。4年后奔驰公司就正式宣布全车系都将ESP列为标准配备。在此同时,Bosch于1998及2001年推出的ABS 5.7、ABS 8.0系统仍精益求精,整套系统总重由2.5公斤降至1.6公斤,处理器的运算速度从48 k字节升级到128 k字节,奔驰车厂主要竞争对手宝马与奥迪也于2001年也宣布全车系都将ESP列为标准配备。Bosch车厂于2003年庆祝售出超过一亿套ABS系统及1000万套ESP系统,根据ACEA(欧洲车辆制造协会)的调查,今天每一辆欧洲大陆境内所生产的新车都搭载了ABS系统,全世界也有超过60%的新车拥有此项装置。

“ABS系统大幅度提升刹车稳定性同时缩短刹车所需距离”Robert Bosch GmbH(Bosch公司的全名)董事会成员Wolfgang Drees说。不像安全气囊与安全带(可以透过死亡数目除以车祸数目的比例来分析),属于“防患于未然”的ABS系统较难以真实数据佐证它将多少人从鬼门关前抢回?但据德国保险业协会、汽车安全学会分析了导致严重伤亡交通事故的原因后的研究显示,60%的死亡交通事故是由于侧面撞车引起的,30%到40%是由于超速行驶、突然转向或操作不当引发的。我们有理由相信ABS及其衍生的ASR与ESP系统大幅度降低紧急状况发生车辆失去控制的机率。NHTSA(北美高速公路安全局)曾估计ABS系统拯救了14563名北美驾驶人的性命!

从ABS到ESP,汽车工程师在提升行车稳定性的努力似乎到了极限(民用型ESP系统诞生至今已近10年),不过就算计算机再先进仍须要驾驶人的适当操作才能发挥最大功效。在文章的结尾,我们告诉你如何善用ABS系统?

多数车主都没有遭遇过紧急状况(也希望永远不要),却不能不知道面临关键时刻要如何应对?在紧急情况下踩下刹车时,ABS系统制动分泵会迅速作动,刹车踏板立刻产生异常震动与显著噪音(ABS系统运作中的正常现象),这时你应毫不犹豫地用力将刹车踩死(除非车上拥有EBD刹车力辅助装置,否则大多数驾驶者的刹车力量都不足),另外ABS能防止紧急刹车时的车轮抱死现象、所以前轮仍可控制车身方向。驾驶者应边刹车边打方向进行紧急避险,以向左侧避让路中障碍物为例,应大力踏下刹车踏板、迅速向左转动方向盘90度,向右回轮180度,最后再向左回90度。最后要提的是ABS系统依赖精密的车轮速度传感器判断是否发生抱死情况?平时要经常保持在各个车轮上的传感器的清洁,防止有泥污、油污特别是磁铁性物质粘附在其表面,这些都可能导致传感器失效或输入错误信号而影响ABS系统正常运作。行车前应经常注意仪表板上的ABS故障指示灯,如发现闪烁或长亮,ABS系统可能已经故障(尤其是早期系统),应该尽快到维修厂排除故障。

最后要提醒读者的是,ABS/ ASR/ ESP系统虽然是高科技的结晶,但并不是万能的,也别因为有了这些行车主动安全系统就开快车。ABS过去的确救了许多驾驶者的生命,但却不能保证让每位驾驶者化险为夷,不是吗?

还有一些关于ABS的资料,分享如下:

目前,最新的ABS已发展到第5代(有资料说是第8代,不知真假),现今的ABS还有衍生出其他电子控制系统,比如:

1、电子牵引系统(ETC)。

2、电子稳定程序(ESP)

3、辅助制动器(BA)

(注:各个厂家对于以上系统的称谓有所区别,但是原理一样,而且多数的ESP系统都是来自博世)

再说ABS的分类:

按机械式、电子式分类,两者有以下不同:

1、电子式ABS是根据不同的车型所设计的,它的安装需要专业的技术,如果换装至另一辆车就必须改变它的线路设计和电瓶容量,没有通用性;机械式ABS的通用性强,只要是液压刹车装置的车辆都可使用,可以从一辆车换装到另一辆车上,而且安装只要30分钟。

2、电子式ABS的体积大,而成品车不一定有足够的空间安装电子ABS,相比之下,机械式的ABS的体积较小,占用空间少。

3、电子式ABS是在车轮锁死的刹那开始作用,每秒钟作用6~12次;机械式ABS在踩刹车时就开始工作,根据不同的车速,每秒钟可作用60—120次。

4、电子式ABS的成本较高,相比之下,使用机械式ABS要经济实用些。

按控制通道分类,有以下几种:

四通道式、特点:附着系数利用率高,制动时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每个车轮的最大附着力。但是如果汽车左右两个车轮的附着系数相差较大(如路面部分积水或结冰),会影响汽车的制动方向稳定性。广州本田即是使用四通道ABS装置。

三通道式、特点:汽车在各种条件下制动时都具有良好的方向稳定性。三通道ABS在小轿车上被普遍采用。

二通道式、特点:二通道式ABS难以在方向稳定性、转向控制性和制动效能各方面得到兼顾,目前采用很少

一通道式、特点:结构简单,成本低等,在轻型载货车上广泛应用。

制动防抱死系统的基本组成:

ABS通常都由车轮转速传感器、制动压力调节装置、电子控制装置和ABS警示灯组成,在不同的ABS系统中,制动压力调节装置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原理往往不同,电子控制装置的内部结构和控制逻辑也可能不尽相同。

各种ABS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是相同的:

(1)ABS只是汽车的速度超过一定以后(如5km/h或8km/h),才会对制动过程中趋于抱死的车轮进行防抱死制动压力调节。

(2)在制动过程中,只有当被控制车轮趋于抱死时,ABS才会对趋于抱死车轮的制动压力进行防抱死调节;在被控制车轮还没有趋于抱死时,制动过程与常规制动系统的制动过程完全相同

(3)ABS都具有自诊断功能,能够对系统的工作情况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存在影响系统正常工作的故障时将自动地关闭ABS,并将ABS警示灯点亮,向驾驶发出警示信号,汽车的制动系统仍然可以像常规制动系统一样进行制动。

ABS使用特点:

1、在低附着系数的路面上制动时,应一脚踏死制动踏板

2、能在最短的制动距离内停车

3、制动时汽车具有较高的方向稳定性

盘点2019年十大汽车科技 未来应用已显雏形

随着北京连续的两场大雪,2019年马上就要过去了。**《银翼杀手》中所描绘的那些属于2019年的场景,我们始终没有见到。果然,丢掉了现实的羁绊之后,**总能比我们走的更远。

然而,我们现在的世界中虽然没有「天空飞车」和「仿生人」这种产物,却也让2019年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个厚重的脚印——尤其是对于汽车行业而言。

这一年,汽车科技迎来了井喷式增长,自动驾驶越来越智能、发动机热效率越来越高、5G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尽管这些科技目前尚未成熟,但**、游戏中所畅想的未来世界,似乎距离我们已经不远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盘点下2019年汽车科技行业,那些有可能成为核心的技术吧!

一、5G和C-V2X

5G的出现不仅仅影响了汽车行业,甚至影响了整个科技行业。可以说,2019年就是5G技术的元年。对于未来的汽车而言,5G很有可能是将一切技术连接在一起的基础。简单点说,就像是「手办玩具」中的胶水一样,是连接每个零件的融合剂。

如果说5G是胶水,那V2X就可以看作是「手办玩具」的每个小零件了。

V2X的全称是vehicle?to?everything,意思就是「车辆连接到一切」,和车联网这个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目前正在发展的场景有:车与人、车与路、车与车等等。如果想要实现V2X,会需要5G的数据传输速度。因此,5G和V2X既是相互协作的关系,也因为「互相成就」才显得更有意义。

不过V2X实在是一个太大的概念,这其中不仅牵扯法律法规、行车逻辑、人车交互,甚至连自动驾驶也会在V2X的基础之上有所改变。想要彻底打开V2X的大门,我们还有太远太远太远的路要走,2019年我们仅仅是把这扇大门推开了一个小缝儿而已。

二、汽车无线充电

由于「电」的特殊性质,任何用电作为能量来源的产品理论上来讲都可以实现无线充电。手机如此,汽车自然也不例外。

对于手机来说,无线充电仅仅是个锦上添花的功能。但电动车不同,无线充电省去了太多繁琐的步骤和粗壮的线缆,而且还避免了各种慢充、快充、超级快充的接口不同,导致效率太低的问题。只要无线充电的速度够快,它甚至能做到比燃油车加油更方便。

诚然,现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有难点。比如电磁兼容问题、能量传输的控制问题、充电设备的设计问题、安全问题等等。想要将汽车无线充电彻底商业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如果一旦成功,带来的改变将会是革命性的。

三、人工智能助手

其实人工智能的概念并不是2019年才流行的,早在很多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研发语音控制的人机交互系统了,比如苹果的Siri,微软的Cortana等等。然而之所以将人工智能助手再次列入十大科技的名单,是因为美国的一家公司居然真的可以实现「语音助手」和人类打电话了。

这个电话打给了美国的一家很普通的理发店,让他们帮忙预留一个理发师。事先这家公司没有通知任何人,就是在发布会现场随机打出去的,理发店的工作人员也丝毫没有察觉有什么异样,甚至和它交谈的很愉快。

这家公司叫「谷歌」,这个软件叫「Google?Assistant」。

由此可见,2019年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纪元了。许多新势力造车厂所装配的「斑马」「NOMI」等人工智能,或许真正的迎来了属于它们的高光时刻。

四、可变压缩比发动机

我在知乎上曾经看到过一句非常有深意的话:如果要想让一辆车的发动机效率不断提高,那就一定要把所有的零件都做成可变式的。当时我觉得这话说的有点太绝对了,但是随着可变气门正时、可变进气歧管、可变转向比之后,可变压缩比也来了。此时,我才越来越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了。

实现这个技术的是日产,首发车型是英菲尼迪的QX50。这辆车使用了一台可变压缩比的2.0T涡轮增压发动机(VC-Turbo),这也是当时该车最大的亮点之一。

对发动机来说,低油耗和强动力是一对矛盾体,在他们之间找到平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但可变压缩比的出现,算是给了这道难题一个还不错的答案。

虽然无法达到「混动车型」那么“恐怖”的低油耗,但可变压缩比发动机能够在保证油耗不过高的同时,兼顾很好的动力性。日产这台发动机可以让压缩比在8:1和14:1之间任意变化,这一切都是「可变」所带来的好处。

五、中置安全气囊

汽车安全气囊的出现,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截止到现在,「安全气囊越多越安全」这个理念仍然被许多国内消费者所认同。而在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之后,一个新位置的安全气囊终于诞生了:中置。

中置安全气囊的位置在中央扶手附近,如果发生碰撞,气囊会像「隔板」一样打开。中置安全气囊最大的优势有两点:

1.如果车内只有驾驶员一个人,碰撞时可以阻挡副驾驶侧的玻璃碎渣划伤驾驶员。

2.如果车内有两个人,碰撞时驾驶员和副驾驶乘客之间必定会有冲击,而中置安全气囊则可以作为两个人之间的能量缓冲,避免二次伤害。

当然,中置安全气囊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制造成本高、维修成本更高,只要气囊弹出,就必须要连同ECU一起更换。其次,中置安全气囊阻断了两个人的冲击,但也阻碍了两个人之间互救和消防人员的施救。

不过总体来看,中置安全气囊仍然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如果加以改进,这一定会成为2019年最令人感到惊喜的安全配置。

六、L3级别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一样,都不属于今年兴起的科技了。不过自动驾驶的进度显然是要比人工智能更快,抛开法律法规不讲,现在已经完全有量产车实现L3级别的自动驾驶了。

国外的厂商有特斯拉、奥迪,国内有长安、小鹏,这几个厂商均有达到L3级别的产品。可能是因为自动驾驶分为5级,有的朋友对3级就感觉「很弱」、不智能。其实并不是这样,L3级别基本已经可以做到低速下的完全无人驾驶了。

只不过驾驶员需要随时把控车辆的状态,以便接管。除了不可以在车上睡觉,L3级别的自动驾驶几乎可以彻底解放驾驶员的双手。

但由于道路上的情况太过复杂(尤其是中国),所以国内最高允许自动驾驶的等级就是L2级。也许等到国内驾驶员的素质再上一个台阶的时候,L3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就可以慢慢在国内推广了吧。

七、电子外后视镜

电子元器件取代光学元器件似乎是件顺理成章的事儿,比如单反到单电、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更令人惊讶的是,想不到汽车的后视镜也要从「镜子」变成「摄像头」了。

目前已经有国外厂商展示过电子后视镜的技术,比如奥迪e-tron、雷克萨斯ES等等。电子后视镜的优势在于,可以真正的避免后视镜盲区。广角摄像头的宽度要远远超过人眼,所以除了要适应一段时间,电子后视镜比光学后视镜几乎有碾压的优势。

但还是同样的问题,法律法规不允许。其实日本国内已经可以允许使用电子后视镜的雷克萨斯ES上路了,但国内由于「地广车多」,交通环境要复杂不少,所以肯定还需要时间消化。

电子后视镜的问题在于,如果摄像头有一些问题,那车辆就没办法行驶了。而摄像头出问题的概率显然比「一块镜子」大得多,所以如何保证可靠性,也是用电子后视镜的车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八、车辆生物识别解锁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如今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其它领域了,汽车的应用相对是最慢的。这很正常,毕竟汽车并不是真正的「一人一车」。一辆车可能会有无数人开,所以在这种环境下,生物识别确实没有钥匙解锁方便。

但“吃螃蟹”的厂商还是有,现代就在全新一代胜达上使用了指纹识别解锁和点火。坦白说,这两个配置并不是非常适合指纹识别。更多的还是厂商希望有个宣传点,真正落到实际上不求别的,只希望它别总是坏就行。

无独有偶,国内新势力造车的「小鹏汽车」也在OTA升级之后,推送了一项名为人脸识别的功能。相比现代,小鹏的人脸识别就聪明的多。因为它并不是用于解锁或点火,而是相当于「登录账户」的功能,从而实现调整座椅、后视镜、导航、音乐等个性化功能。

从技术上而言,生物识别早就可以放在汽车上了。只不过场景到底是什么,还是未来所有汽车厂商都需要思考的一件事。

九、马自达SPCCI技术

全新一代马自达3昂克赛拉除了极高的颜值外,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发布会上说的全新SKYACTIV-X发动机了。简单来讲,我们把这台发动机理解为创驰蓝天X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的最大特点是使用了SPCCI(Spark?Controlled?Compression?Ignition)——“火花控制压燃点火”技术。也就是说,这居然是一台能够把汽油「压燃」的发动机。

其实这是一项非常非常难的技术,我甚至可以单独展开一篇文章讲解其原理。不过限于篇幅,我们就只讲它的特点:它可以将整个发动机的热效率提高到令人难以想象的50%,除了省油的同时,更做到了真正的环保,而不是通过改变三元催化器。

目前压燃版的马自达3昂克赛拉已经在部分欧洲国家上市了,反响很不错。国内的上市时间未定,因为这种发动机对油品要求较高,不确定能否适应国内的大环境。

十、奥迪全新MMI系统

其实单独拿出奥迪的MMI系统说这是十大科技之一,可能主观色彩更浓一些。但我觉得,奥迪在人机交互上的造诣很高。

就拿取消旋钮和按键这件事儿来讲,奥迪用极其出色的反馈和震动,弥补了没有按键可能带来的误触和不安全感。这件事其实早就被人发现,但一直以来也没有厂商愿意直面这个问题。大家都在用更大的屏幕去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没有人真正关心驾驶员在操作时的感受。

但奥迪关注到了,就凭这份善于观察的细心也足以给它榜上留个名。况且,奥迪这几块大屏幕本身的操作逻辑和分辨率都无可挑剔,虚拟座舱更是重新定义了「科技感」这三个字的含义。

写在最后

其实2019年的这些新技术里,有横空出世的,也有循序渐进的。但不变的,是开发者对于新技术的不断追求。这种追求让我们不仅仅期待2020年,还有2021年、2022年、还有很多很多很多年。到时候,我们的世界会像《银翼杀手》中描绘的那样,满天的汽车在飞吗?

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19年度汽车召回事件回顾,关键词:德系、高田气囊

近些年,国内汽车市场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购车人的消费观里,品牌、外观、空间等因素已不再是占据着决定性地位,而和汽车召回、投诉以及碰撞等事关车辆质量、安全问题的信息,也正成为舆论的焦点。

2019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的有关汽车召回公告共有215条,涉及的召回车辆共计6539512辆,囊括奔驰、宝马、丰田、福特、现代、本田等39个品牌。而其中,单批召回车辆超过2000台的召回公告就有99条。

整理完2019年所有的召回信息,小编归纳出两个重点:德系涉及召回的车辆数目位居榜首;因高田问题气囊召回的汽车数量最多。

德系品牌召回数目位居榜首

2019年,在中国市场涉及召回的德系品牌有宝马、奔驰、保时捷、大众、奥迪等,共涉及召回车辆3122836辆。

召回车辆分别来自于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福建奔驰汽车有限公司、戴姆勒卡客车(中国有限公司)、保时捷(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大众汽车(中国)销售有限公司、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以及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等。

而其中,宝马和奔驰品牌则占据了德系召回的大部分。

其中宝马品牌共召回1179354辆,大部分是进口宝马汽车和国产华晨宝马汽车,基本囊括了宝马品牌所有车系,另外还有少量的宝马摩托车。宝马被召回的车辆,缺陷主要涉及安全气囊、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管道加热器、燃油箱、前部配电盒等部件,存在车内人员受伤、车辆起火、燃油泄漏等多种风险。

其中,因为高田问题气囊而召回的车辆,超过36万台,在宝马召回车辆中占比最高。安全气囊问题是因为装配了高田公司生产的未带干燥剂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在安全气囊展开时,气体发生器可能发生异常破损,导致碎片飞出,伤及车内人员。

此外,2019年12月20日,因“燃油泄露”风险,华晨宝马扩大召回部分国产3系汽车,涉及车辆312281辆。受影响车辆的燃油箱,若其加盖板位置开裂,则可能引发燃油泄漏,这增大了车辆起火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说完了宝马,奔驰在2019年的召回数量同样不小,涉及车辆多达1010410辆。

2019年奔驰品牌涉及车最多的两次召回,分别是2019年8月29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福建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分批次召回共计199623辆汽车。车型包含进口的R级、SLS、C级、E级、凌特,国产的C级、GLK、凌特、威霆、唯雅诺等车型。

本次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的驾驶席和/或副驾驶席正面安全气囊装配了高田公司生产的未带干燥剂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在安全气囊展开时,气体发生器可能发生破损,导致碎片飞出,伤及车内人员,存在安全隐患。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及福建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将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更换新型安全气囊,以消除安全隐患。

另外,2019年11月12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召回变更和扩大召回部分进口、国产E级两驱汽车,涉及车辆多达394478辆。

这次涉及召回的车辆,前减振器在受到较大外力冲击时,可能会造成减振器损坏和减振器叉头变形弯曲,甚至导致车辆下控制臂衬套脱出,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减振器叉头断裂,存在安全隐患——说的通俗一些就是“断轴”风险。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将为召回范围的车辆免费安装前减振器加强固件,以消除安全隐患。

高田问题气囊也是重灾区

另外,2019年高田问题气囊依然是召回重灾区。高田安全气囊召回已经进行了7年,全球召回数量高达1亿辆,创造了汽车行业史上最大规模的安全召回事件。日本高田集团供应的会爆裂金属碎片的安全气囊,截止目前,公开报道全球已经有至少23人死于高田气囊充气装置故障,另外还有上百人受伤。

而在国内,2019年涉及高田问题气囊召回的车辆同样多达上百万辆,涉及丰田、福特、宝马、奔驰、本田、路虎、特斯拉等十余个汽车品牌。其中丰田涉及625699辆,福特涉及547876辆,宝马涉及360001辆,位居前三甲。

2019年1月29日,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就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将于2019年1月31日起,召回2014年1月6日至2014年4月29日期间生产的35635辆卡罗拉汽车、2014年1月6日至2017年2月20日期间生产的151155辆花冠EX汽车,共计186790辆。

这次召回的车辆,就是因为副驾驶席空气囊装配了高田公司生产的未带干燥剂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在安全气囊展开时,气体发生器可能发生异常破损,导致碎片飞出,伤及车内人员,存在安全隐患。

此后,丰田就陆续召回花冠EX、卡罗拉、威驰、雷克萨斯IS/GX等车型,仅花冠EX一个车型在2019年就有超过46万辆因此召回。

2019年11月8日,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自2019年11月8日起,召回2013年1月4日至2016年10月11日期间生产的部分新蒙迪欧,共计344,872辆;以及2014年9月4日至2017年6月9日期间生产的部分锐界,共计203,004辆。

这547876辆蒙迪欧、锐界的召回,同样是因为驾驶席的正面安全气囊装配了高田公司生产的未带干燥剂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长安福特的处理办法就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更换改进后的驾驶席正面安全气囊模块,以消除安全隐患。

而到了2020年1月8日,汽车安全气囊供应商高田(Takata)在全球范围内又发起了新一轮召回,召回数量高达1000万辆。奥迪,宝马,本田,戴姆勒,菲亚特·克莱斯勒,法拉利,福特,通用,马自达,三菱,日产,斯巴鲁,丰田和大众生产的车辆均受到影响。

新能源车型召回

另外,近年来新能源车型的销量突飞猛进,新能源市场受到的关注度也变得越来越高,那么新能源市场在2019年都有哪些车型被召回了呢?翻看了2019年所有的召回信息,被召回的新能源车型包括特斯拉Model?S、蔚来ES8、瑞虎3XE等。

其中,2019年1月18日,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决定自2019年4月10日起,召回2014年2月4日至2016年12月9日期间生产的部分进口Model?S汽车,共计14123辆。

本次召回范围内车辆的副驾驶安全气囊装配了高田公司生产的未带干燥剂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在副驾驶安全气囊展开时,气体发生器可能发生异常破损,导致碎片飞出,伤及车内人员,存在安全隐患。特斯拉汽车(北京)有限公司将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更换改进后的副驾驶安全气囊,以消除安全隐患。

同样是在1月18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决定自即日起,召回2017年12月28日至2018年10月26日生产的瑞虎3xe纯电动汽车,共计8580辆。

本次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差速器后悬置支架与副车架的连接螺栓可能出现松动,加速时底盘出现异响,极端工况下松动的连接螺栓可能脱落,导致后悬置连同差速器整体位置下沉,连接在差速器两端的半轴发生窜动,造成半轴传动失效和车辆行驶中动力中断,存在安全隐患。奇瑞将免费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将后悬置支架螺栓易松动部位与副车架总成焊接为固定连接,以消除安全隐患,并对焊接部位给予终身免费质保。

而到了2019年6月27日,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召回部分搭载了2018年4月2日到2018年10月19日期间生产的动力电池包的蔚来?ES8电动汽车,共计4803辆。

召回范围内车辆使用的动力电池包搭载了规格型号为NEV-P50的模组,模组内的电压采样线束存在走向不当的情况,可能被模组上盖板挤压,导致被挤压的电压采样线束表皮绝缘材料磨损,极端情况下可能造成线束绝缘层烧损从而引起电池包热失控和起火,存在安全隐患。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将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更换改进后的动力电池包,以消除安全隐患。

小结

其实,除了以上的信息,去年备受关注的还有本田雅阁的“失速门”召回事件。自失速门事件曝光之后,经过网络舆论的不断发酵,终于在2019年8月8日,广汽本田决定自2019年8月30日起,召回2017年7月25日至2019年8月7日期间生产的装备1.5T涡轮增压发动机的部分国产雅阁汽车,共计222674辆。

这次召回的20多万辆雅阁,由于1.5T发动机中冷器出口处空气流速设计的原因,车辆在大雨等高温高湿环境下行驶时,可能导致少量冷凝水在中冷器出口处聚集,在这种情况下急加速时有冷凝水滴被吸入燃烧室造成发动机缺火,极端情况下可能使发动机进入保护模式,从而导致车辆出现行驶中加速受限等情况,存在安全隐患。

事实上,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和相关部门机构对于车辆安全隐患检查力度的加强,汽车召回已经不再是一种“遮遮掩掩”的状态,企业通过召回解决产品存在的问题、隐患,对于企业品牌和消费者的保护都是正向的。但如果召回过于频繁、处置措施不当,也可能会对品牌形象造成二次伤害。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东北大学版

作者:卫绍元王若愚

ISBN:10位[7811023245]13位[9787811023244]

出版社:东北大学

出版日期:2006-01

定价:¥24.00元

内容提要随着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应用领域的相关产业和相关技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从应用的角度来看,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已贯穿汽车使用、汽车维护与修理、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因此,现代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已成为汽车使用和维修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师生必须掌握的技术。

本书是将汽车检测技术、故障诊断等知识融为一体的新颖教材,是作者参阅了大量技术资料,并结合汽车检测和教学科研实践编著而成的。全书分汽车检测与诊断基础知识、汽车发动机的检测与诊断、汽车底盘的检测与诊断,车身及附件的检测与诊断等四章,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讲述了现代汽车检测与诊断的新知识、新技术。汽车检测与诊断基础知识部分概述了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基本概念,诊断参数的分类和选择原则,故障树分析法,汽车检测制度。汽车发动机的检测与诊断部分着重讲述了发动机功率与油耗的检测,发动机密封性、异响的检测与诊断,发动机点火系统,润滑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的检测与诊断,汽油机、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的检测与诊断。汽车底盘检测与诊断部分主要讲述了汽车底盘的功率检测,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电子控制防滑系统的检测与诊断,车轮不平衡、自动变速器的检测与诊断,汽车排放污染物、前照灯的检测与诊断。车身及附件的检测与诊断部分突出讲述了轿车车身的检测与诊断,电子控制安全气囊系统的检测与诊断,汽车自动空调的检测与诊断。本教材取材新颖,内容全面,实用性强 目录第一章汽车检测与诊断基础知识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汽车检测

二、汽车诊断

三、汽车故障

第二节汽车诊断参数

一、诊断参数的概念与分类

二、检测诊断参数的选择原则

三、诊断参数的标准

第三节故障树分析法

一、故障树的建立

二、故障树的分析方法

三、使用故障树分析法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汽车检测制度

一、汽车检测站制度

二、I/M检测维护制度

第二章汽车发动机的检测与诊断

第一节发动机功率与油耗的检测

一、发动机功率的检测

二、发动机燃油消耗量的检测

第二节发动机密封性检测

一、气缸压缩压力的检测与诊断

二、气缸漏气量的检测

三、曲轴箱窜气量的检测

四、进气管真空度检测

五、工业内窥镜无损伤的检测

第三节点火系统的检测与诊断

一、点火示波器

二、点火波形类别

三、波形上的故障反映区

四、典型故障波形和参数检测比较

五、电子点火系统示波器检测波形与传统点火系统的区别

六、点火正时的检测

第四节汽油机燃油供给系统的检测与诊断

一、混合气质量检测

二、化油器的检测与调整

三、电控燃油喷射汽油机燃油系统的检测与诊断

第五节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的检测与诊断

一、混合气质量检测

二、柴油机的供油压力及波形分析

三、柴油机供油正时的检测

四、喷油器技术状况检测

第六节润滑系统检测与诊断

一、机油压力检测

二、机油消耗量检测

三、机油品质检测与分析

第七节发动机异响的检测与诊断

一、发动机异响的主要原因分析

二、发动机典型异响的经验诊断法

三、发动机异响的仪器诊断法

第八节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检测与诊断

一、检测诊断的一般程序

二、电控系统故障自诊断

三、电子控制系统检修注意事项

四、电控发动机传感器的检测与诊断

第三章汽车底盘的检测与诊断

第一节汽车底盘的功率检测

一、底盘测功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二、用底盘测功机做功率或驱动力试验

三、用底盘测功机做其他项目的检测

四、底盘测功机的使用方法

第二节传动系统的检测与诊断

一、离合器打滑的检测

第四章车身及附件的检测与诊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