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恒大汽车狠起来,连自己都骗?

2.丰田花冠1.8前风挡玻璃

3.如果买华为是爱国,那买自主车是什么?

4.有些人说手机玻璃被康宁垄断是真的吗?

5.蓝筹白马股有哪些?

6.公募资金南下加仓港股美团最受追捧腾讯控股现分歧

7.华为没有上市一样成为了世界超级企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公司要上市?

8.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佬支持比亚迪?

9.李斌成败尚言早,蔚来长宜放眼量

恒大汽车狠起来,连自己都骗?

小米汽车 借壳_小米汽车市值超福耀玻璃怎么样

沉寂许久的恒大汽车又「爆雷」了。

3月23日,恒大汽车在港交所公告称,集团在无法获得新增流动性的情况下或将面临停产的风险。

为了缓解资金压力,旗下瑞典子公司NEVS宣布启动“冬眠计划”,实际上就是进行大规模裁员,拟于未来6个月裁员320人,占员工总数近95%。

卖完惨,重头戏来了,恒大汽车两手一摊,向资本市场寻求290亿融资渡过此次难关。

换句话就是,我不是没能力,而是钱烧完了,给我钱,梦(大)想(饼)管够。

公告显示,去年10月底开始交付的恒驰5,至今仅交付900辆,但恒大汽车曾自称,这款车在预售阶段订单就超过了3.7万辆。

900/37000,谁在说谎?

恒大造车,「调」起的贼猛。

2019年8月,恒大正式发布恒驰汽车。短短两年不到,2021年4月,这家在汽车圈初出茅庐的「房地产大亨」,一下子就在上海车展上发布了「恒驰九子」,覆盖了从 A 到 D 所有级别,以及轿车、轿跑、SUV、MPV、跨界车等乘用车车型,不仅品类齐全,而且造型各异。

光是许家印下的KPI也能「吓死人」,恒大汽车要力争3至5年内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

从0开始,一口气发布9款新车,放在整个汽车行业里,都算得上前无古人。

但比发布新车更让恒大着急的是,如何证明自己不是个靠PPT造车的「骗子」。

许老板觉得,这事说简单也简单,砸钱就能解决。

首先是生产资质。2019年1月,恒大宣布以9.3亿美元收购NEVS 51%的股权,并在2020年6月完成了全资控股。NEVS中国子公司国能新能源拥有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和工信部新建乘用车生产资质,在天津有研发中心和工厂产线。

有了造车资质后,恒大汽车大手笔自建工厂。

2021年6月,恒大新能源汽车广西基地一期工程立马投入建设,地点位于伶俐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260亩,项目总投资50亿元(首批拟投12亿元),计划年产10万套纯电动乘用车的车身和零部件总成。

资质、工厂都有了,产业链更是秉承着「能买则买,买不来就合作」的土豪式宗旨。

整车开发端,恒大先后与15家海外顶级设计师签订合作协议,并且买下了德国本特勒和FEV的底盘,据说这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新能源3.0底盘。

零部件供应商方面,恒大更是「非顶流不合作」,只有诸如麦格纳、博世、大陆、采埃孚、舍弗勒、海斯坦普、福耀玻璃等一线品牌,才能成为“座上宾”。

于是,截至2021年,通过不停地“买买买”,恒大汽车硬生生花了474亿买到了包括轮毂电机、动力总成、底盘架构等方面的知识产权和技术。其中,仅在整车研发设计、动力电池、自动驾驶及智能网联等领域的投入就达249亿元。

要知道,蔚来汽车上市至今也不过融资700亿,就在其他新势力还在靠着五亿、十亿融资挣扎向前的时候,眼看着当年恒大随手一挥就是百亿,恐怕馋都馋哭了。

总结来说,恒大汽车快速推进的「秘诀」就是:钱+外包+快速人力扩张,似乎与恒大房地产的思路如出一辙,不惜代价花钱先圈地,只要楼盖起来了,卖出去就能回血,然后再盖新楼,实现利滚利.....

但造车与卖房不同,并不是简单的砸钱就能造出大差不差的产品,“野蛮圈地”显然不适用于造车这样的精细化产业。

让许老板意识到这些的,或许是恒驰5的量产。

作为恒大汽车首款量产车型,许老板的KPI本来是「大干三个月,实现恒驰5量产」。但恒驰5却反复「跳票」,一拖再延。

2020年,恒大汽车总裁刘永灼的说法是:恒驰产品计划2021年上半年试生产,力争2021年下半年量产。2021年,他的说法变成:新车将于2021年四季度启动试生产,次年大量交付。2022年,许老板信誓旦旦承诺的恒驰5在2022年6月22日实现量产,但又称因为疫情影响,调整为2022年9月20日。

一款车,在反反复复的“承诺、失信、再承诺”中,整整「摇摆」近两年时间,就连威马CEO沈晖当时也忍不住直接在微博上发文调侃:「恒大汽车就差汽车了」。

直到2022年10月29日,恒驰5宣布正式交付,新车定位为纯电紧凑型 SUV ,CLTC 工况下综合续航里程 602 公里,共一款车型售价 17.9 万元。

不管怎么说,恒大总算是兑现诺言「攒」出了一辆车,但这辆其自称为「30万以内最好的纯电SUV」却在交付后问题频发,如同一个被「催生」的半成品。

有用户吐槽道,恒驰5车机屏幕文字与文字间发生重叠,踩刹车还伴有异响,表显剩余12公里时车辆突然趴窝,更尴尬的是,辅助驾驶统统不能用。此外,恒驰5还存在座椅通风打不开、座椅加热关不了、续航严重缩水等问题。

品控问题最直接反应的就是供应链把控能力的不足。

先不论技术迭代,当你所有的技术生产环节全部外包,既缺乏对危机做出的风险预估,也无法快速响应解决问题,那么,汽车庞大的制造体系中任何微小的薄弱点都足以致命,

而成本同样受制于供应链,不懂自研技术,就没有议价权,有钱的时候还可以「无脑烧」,而一旦没有了充足的资金来支持,就如同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事实上,恒大汽车的狂热与无畏,远比想象中更甚。

财报显示,2018-2020年,恒大汽车净亏损分别为14.28亿元、49.47亿元、76.65亿元,逐年扩大。同时,恒大汽车负债总额却不断猛增,2018-2020年分别为228亿元、947亿元、1559亿元,已是不可承受之重。

2021年8月,恒大汽车就曾发布公告称,会出售部分项目和资产,以便来偿还债务。

更难的是,恒大母公司同样风雨飘摇,无法进一步为造车「输血」。

也就是说,恒大汽车在量产前就已「负债累累」,但依旧靠着浓厚的「赌徒」思维,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全部投入到首款量产车中去,企图通过押宝一款车为资本市场打上一针兴奋剂,扩宽融资渠道,同时,更期望通过后期卖车迅速回血。

恒大太着急了,根本顾不上其他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其他8款恒驰车都是还未正式开发,摆上展台上的仅是一个“没有悬挂,没有底盘”的外观架子的模型;解释了恒驰5预定订单3.7w背后,存在大量的经销商「刷单」行为;解释了恒大明知天津工厂里,宝能遗留下来的都是老旧的生产设备,根本不足以达到当下的工业化生产标准,却依旧毫无犹豫投产了首款量产车......

或许,结果连恒大也知道。

恒驰5汽车在首批交付100辆后,即迎来了品控失守的危机,而传言唯一有生产资质的天津工厂也出现裁员停工现象。

回到开头,截至3月23日公告发布,6个月的时间,恒驰5总共交付了900辆,恒大汽车就又以「流动性风险」为由出来要钱了。

2021年前后,新能源车迎来了热钱流入的黄金时代。

一大批跨界企业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百度、小米、华为、大疆科技、滴滴等厂商以各种身份纷纷进入智能汽车市场,甚至连360这样的安全公司也要来横插一脚。

但这期间终究是雷声大雨点小,在一段时间的野蛮生长后,大家各自选择赛道,有的选择成为电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有的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还有的最终被证明为一场闹剧。

而恒大造车在这一场场轰轰烈的「扩张」中充满了戏剧性,从开始的财大气粗,撸起袖子加油干,大干特干,企图干翻这苍穹宇宙,到最后和它的商品楼一样,难以避免的「烂尾」,于是仓促到给出一个可能连自己都不满意的产品。

这似乎从来是一个资本的故事,从头至尾与「造车」关系不大。

在这一过程中,恒大汽车或许有一百次机会可以停下来看看,弥补自己的技术,提升供应链把控,细心打磨一下产品,但它没有,在资本的驱迫下,它依旧选择了蒙眼狂奔,为自己编造了一个个虚浮的谎言。

但市场的反馈向来真实而残酷。

你骗骗我,我只能头也不回。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电动湃,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丰田花冠1.8前风挡玻璃

如果是小米大小的坑你可以不用去管他了,其实原车不原车玻璃没什么关系,首先,没有什么是原车的,汽车生产厂家不会自己生产玻璃的,内饰上、轮胎、大灯等等都不是原厂生产的,都是别的工厂代工的,为什么不换是应为毕竟前挡玻璃安装时是一次按压上去的,密封的比较好,但是如果真的非换不可的话,找个专业的汽车玻璃店安装也是没有什么大碍的,这些都在于你个人的心理,车就是一个服务与自己的工具,人才是最重要的,你提到的风燥、这些事不存在的,只要是大厂的东西都能达到或超过原车,就比如福耀玻璃是很出名的,他的汽车玻璃就要优越与原车的很多车型的汽车玻璃,你可以先开着,就算是裂开了也不会完全破碎,如果你实在是想换你也可以去换,福耀的价格在400到650之间,价格我忘记了,如果你经济比较富裕你可以去4S店更换,但是就不知道是哪个厂家出的了,不过你可以点名要福耀的,一般4S点都会说这个是原厂的玻璃价格在1000到3000之间。选择在于你自己。

如果买华为是爱国,那买自主车是什么?

多年以前,我们买东西都喜欢买国外的东西。

手机要买国外的苹果、三星、诺基亚、摩托罗拉;汽车要买国外的奔驰、宝马、奥迪、大众;就连衣服、鞋子、化妆品,甚至奶粉也都要国外的才行。

不过从近些年来看,我们自己的产品也都开始雄起,自主品牌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在手机和汽车两个行业。

不过,现在网上却有了越来越多这样的质疑:

“中国的自主品牌算什么自主品牌?无非就是使用国外技术的组装厂!”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我们在中国喝茶和喝咖啡有没有什么区别?买华为就是爱国,买小米就是屌丝?装载国外技术配置的车型就是伪自主品牌车?

不知道大家对咱们国产手机关注多少,可以说国产手机品牌里的两个冤家,就是华为和小米。

我们拿它们两个来举例的话,一般网友给华为定义的标签就是高端、自主和爱国,小米就是屌丝机和组装厂,产品低端没有设计,可谓是走了两个极端,但是实际情况呢,我借着这次小米10的新品海报做了个测试。

然后发给了我朋友,她对手机不懂,但是现在使用的是华为,她看了这个“华为10”之后,给我的回答是:“挺好的,没有刘海了。”

然后看了“小米Mate?30”之后说:“这个圆也太大了,不好看。”告诉她真相之后,她直接问我:“华为怎么这么想不开?”

这就是她的真实反应,大家也不用有所质疑,我相信这段对话可以反映出很多人的观点,那这么说,难道使用国外骁龙芯片的小米就注定不如使用自研芯片的华为?

这个问题是不是和咱们的汽车一样?很多所谓的自主品牌汽车也都使用了很多国外供应商的技术,难道这就不算自主品牌了吗?今天我就要为它们正名。

为此我特意去百度百科查询了一下,到底什么叫“自主品牌”:

最简单的答案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就叫自主品牌。还有一些定义是这么说的:

“车型商标(厂标)为中国国内自己商标(包括引进技术产品)的为国内品牌,并视为自主品牌。”

“中国国内企业拥有完全的产品修改权、完全的品牌运营权的品牌,就可以叫做自主品牌。但不一定所有的研发工作都要在本土完成,关键是拥有自主权利。”

通过这些定义标准和条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不管怎么说,我们的自主品牌都是自主品牌,当然这句话就像是一句废话,但我还是要举两个例子。

第一,很多人都会认为奇瑞是国货之光,因为它有着很多人没有的发动机技术。的确,奇瑞一直是咱们自主品牌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正向研发选手,它的很多车型都用上了它自己的研究成果。

就拿现在最热销的瑞虎8来说,它所搭配的两台发动机,都是近些年来,奇瑞的明星产品。

1.5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156马力,峰值扭矩为230牛米,说实话这台发动机在瑞虎8这样一台大车上可能表现并不是很突出,但是在几年前的艾瑞泽5、艾瑞泽7、艾瑞泽GX,以及瑞虎5、瑞虎7上面的表现都还不错。

这么多年使用下来,我们也几乎很难听到来自这台发动机的大批次质量问题,所以说,它还是非常值得赞叹的。

后来近两年,奇瑞全新的1.6T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又迎来了一阵热捧,这台中国热效率最高的发动机已经可以和日系发动机相媲美,1.6L的排量能够压榨出最大功率197马力,290牛米的数据是非常突出的,甚至可以和很多的2.0T发动机相抗衡,相信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奇瑞的骄傲。

在变速箱当中,奇瑞的CVT变速箱也是国内非常牛的,故障率很低,可以做到自给自足,但是后来呢考虑到外销业务,奇瑞就把整个变速箱业务卖给了万里扬。现在奇瑞既是万里扬的股东,也是万里扬的客户,它的CVT业务现在也有很好的发展。

虽然有万里扬的CVT,但是在一些更高级别的车型当中,奇瑞还是不得不用到别人的技术,比如在瑞虎8当中,它就使用了格特拉克的7速双离合变速箱,一来因为自身的CVT变速箱不能支持这台1.6T发动机的大扭矩,二来如果在这一级别车型中使用了CVT变速箱,很多消费者也是难以接受的。

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作为汽车的三大件,虽然奇瑞几乎已经做到了自给自足,但是在其他一些技术方面,难免会用到别人的东西,这就像我们的华为手机,虽然CPU实现了自给自足,但依然是有很多方面使用了国外的技术。

第二个例子就是比亚迪,我们知道,比亚迪在转型之前,最先挖来的专家就是前奥迪设计总监沃尔夫冈·艾格来担任比亚迪的设计总监之职,后来又挖来了前奔驰S级底盘调校专家汉斯·柯克来负责比亚迪的底盘调校工作,还有前日产雷诺首席NVH专家张强博士,全面优化整车的NVH。

另外在供应商当中,比亚迪也同样选择了很多世界一流供应商,它们有的是一些国内的公司,更多的是国外的知名企业。

而且这些都是比亚迪用来宣传的卖点,事实证明,很多消费者都开始更加认同比亚迪的产品,它的销量也逐步变得越来越高。

其实奇瑞与比亚迪的造车方向和华为与小米造手机的方向非常相似,这只是一些理念上的问题,不管怎么样,它们都是国内比较突出而且优势较大的自主品牌,所以说不管怎么样,自主品牌都是自主品牌。

在这个时代,世界都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中国产品来自于全世界,一个国外产品也同样少不了中国,可能现在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还没有涉及到很多关键技术,但是我们也同样看到了像是宁德时代、福耀玻璃这样的走向世界的技术,这是我们的实力,在以后我们的实力也会越来越强,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我们的自主品牌。

中国茶和中国咖啡都来自中国,华为和小米也都是国产手机里的标杆,我们的每一台自主品牌汽车,也都将会绽放更大的光芒。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

“关注我的车家号有机会赢精美小礼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有些人说手机玻璃被康宁垄断是真的吗?

看题主谈到康宁玻璃,那么这里说的就不是手机玻璃盖板, 而是手机玻璃基板。后面我们也专门说一下手机玻璃盖板的市场情况。

2017年我调研过手机产业链市场,当时的目的是找到自动化的各类产品的应用方向。

手机玻璃基板,手机玻璃盖板是手机主要结构件,并且在当时也非常火热。例如2.5D玻璃,盖板,3D玻璃盖板,玻璃背板等等。

切入正题说:

一、玻璃基板原本是所有液晶屏必须的产品

所谓的手机玻璃基板,你可以理解为生产玻璃的厂家。

生产手机玻璃盖板的厂家,是对购买来的手机玻璃基板,进行丝印,热弯,转孔,切割等工艺的在加工。(这个我们后面在细细说)

康宁垄断手机玻璃基板确实存在一段时间。但那时2010年——2014年之间。

2010之后苹果的Iphone4,iphone5成为智能手机的经典款,将智能手机推向了最高峰。

那时候正好是美国康宁玻璃,旭硝子(日本)垄断整个市场。

二、玻璃基板与LCD液晶屏以及之后的oled屏幕

与手机玻璃需求暴涨处在同一时期,国内另外一个市场——LCD液晶面板厂,在京东方,华星光电在带头下,开始急速扩产。LCD是液晶面板,他也需要玻璃基板。(所以如果有熟悉液晶面板,或者熟悉京东方的多少对玻璃基板有一些了解)

液晶面板和手机屏幕使用的玻璃基板,在最开始是共用的产品。只是在智能手机不断的发展中,有了弧面,弯曲的各类工艺。

1、LCD的液晶屏,也就是当前不少家用电视。依然还是LCD的液晶屏。

这种液晶屏是上下两块玻璃基板,在玻璃基板上做大规模集成电路,两层玻璃基板中间填充液晶。

每一个液晶屏都是两块玻璃基板。并且玻璃基板占据整个液晶面板的17%的成本。(以华星光电公布的数据为例)

17年华星光电液晶面板成本拆分

2、OLED柔性屏出来后,双层玻璃基板就不再使用了,采用了单层玻璃基板。

再后来进入到折叠屏就不再适用玻璃基板了,才是适用聚丙烯柔性板(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塑料板,是简单理解啊,不是说他就是普通塑料板)

三、在2014年之前,玻璃基板行业就已经进入垄断阶段

2017年全球玻璃基板市场细分。康宁独占大头,尤其是2016年,康宁第五代玻璃:大猩猩上市,更是一时风头无二。日本的电气硝子,旭硝子也都是这个行业的主要玩家。这时候国内市场已经开始行动了。

四、国内玩家进入玻璃基板市场

国内玻璃基板的投入,其实跟国内市场LCD面板市场需求转向国内供应商,从而发展起来的。

同时国内市场玻璃基板,也赶上了,手机玻璃盖板,以及手机玻璃背板的需求。

这时候玻璃基板工艺发展以及阵营基本上就出现新的变化了: 三类玻璃盖板基板,即浮法钠钙玻璃盖板基板、浮法高铝玻璃盖板基板和流溢法高铝玻璃盖板基板 基本统治这玻璃基板的市场。

这些不同的玻璃种类,其实是对应着不同的制造工艺和材质。

例如康宁大猩猩采用的是第一种流动床法。

目前国内建成的玻璃基板已经到11代线,例如郑州的惠科玻璃基板产线。

五、既然国内有玻璃基板厂家,并且还不少,为什么国内基板厂商没有打入手机玻璃基板市场?还是让康宁,旭硝子几家垄断?

这其实要从手机玻璃的特殊性说起来。

目前国内的玻璃基板虽然建成投产不少。但是主要供应的是LCD市场。也就是应用于电视的。

尤其是现在手机屏幕采用的Amoled,单个手机玻璃基板使用量减少了。这时候尤其是可以应用于手机市场热弯工艺的玻璃基板竞争就更激烈了。也就是说,你便宜,别人也不贵,因为大家都在抢市场。

国内市场短期内,其实已经国产玻璃基板的厂商,只是量还不够大。

这就要说到下游玻璃盖板市场了!

我们都知道2016-2017年度,3D玻璃热弯,一度很火爆,但是3D玻璃热弯,对于热弯机温控,以及针对玻璃基板材质的特性要求很高。并不是说玻璃基板一定要达到多好才可以。而是下游例如伯恩光学,蓝思 科技 ,比亚迪电子,本身在第一代为三星,苹果研发2.5D,3D玻璃的时候。就是采用的康宁,旭硝子等几家产品,针对性做的工艺。这个工艺很重要。换一个材料就要重新调整设备,储备工艺。并且还要跟上游的玻璃基板厂家反馈,调整产品的特性。(这需要很长时间,并且还要有人为你的工作买单)

在2017年的时候,顶尖的热弯机,在3D玻璃的生产上, 良品率都只有70% ,这是一个非常恐怖浪费。 你可以理解为30%的成本付出都是垃圾。

想象一下,在这种状态下,哪个手机玻璃盖板的厂商,敢堵上自己前程,去切换一个新的产品。

同时国内的玻璃厂商,更难以在这个情况下切入。

第一波三星,苹果确定的天下。接下来就是国内厂商蹦跶的时刻!

六、为什么国内厂商小米,华为,oppo销量领先后,还是不愿意去更换玻璃基板的材料?换成国内的?

因为图便宜!

17年,在做手机市场生产设备调研时,我们就发现,苹果是最舍得让下游设备上投设备的。只要是有新机型上来,富士康体系,伟创力体系,乃至比亚迪,蓝思 科技 ,立讯精密等等厂商,都会疯狂的上设备。测试新设备,上马新产线。因为苹果给钱啊!

所以,你以为的小米宣传的康宁大猩猩,其实就是别人已经在代工厂成熟的产品,小米在不投入大量设备的状态下,捡一个现成便宜。

有人会说,那不对啊,康宁贵啊,国产的便宜!

这你就错了。

手机市场是一个走量的市场,尤其是前几年的手机市场,是一个生死存亡的市场。我们外行人看着欢乐,其实手机行业的玩家死伤情况,在今天是有目共睹的。例如金立!

并且小米是终端,他的下游就是消费者。一个成熟的零部件,价格再贵,也比重新研发一个零部件要便宜,而且更快。既没有时间的损耗,也没有成本的浪费,也不担心出现消费者投诉的问题。

华为目前在芯片领域也在走苹果的路子,大力的扶持下游零部件厂商。至于为什么华为没有在手机玻璃基板市场投入。个人的看法是,不能全线开火,毕竟什么都做独有的产业链,耗费资金太大。所以华为现在集中精力在投入芯片市场。

这么解释,是不是能够明白,康宁大猩猩为什么这么有名了吧?

你说的手机玻璃应该是手机显示屏上面保护手机的手机盖板。从目前看,可以告诉你,虽然大部分手机厂商使用的都是康宁产的手机玻璃,但远远谈不上垄断。

为什么大部分手机厂商用的都是康宁玻璃呢?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康宁这个公司。

康宁公司地址在美国纽约州,主要是生产特殊玻璃和陶瓷材料的公司,其前身是生产军工玻璃产品的,例如直升机上面具备防弹功能的玻璃制品。是在2007年时乔布斯为了要用不易被刮花的屏幕玻璃,找到的它们,它们才开始生产手机屏幕上的玻璃的,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康宁推动了整个手机行业的发展。

看到它之前是生产军工产品的,已经从侧面反应了它们的产品质量有多好了吧。最开始它们生产的手机玻璃只运用在苹果、三星等高端手机的,但随着时间发展,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也跟随着苹果的选择开始运用了康宁的手机玻璃,这些厂商不知道是抱着跟随潮流的想法还是别的一些想法,但都能证明康宁玻璃的质量。

总结就是一方面康宁玻璃质量好,另一方面是苹果最先用的,苹果是手机里面的老大哥,其它厂商就抱着“它都用了,如果我用了,是不是和苹果一样的质量了”这样的想法,开始用康宁玻璃。

那么国内就没有跟的上康宁玻璃的?

国内在很久之前是没有的,但在近几年是有类似的厂商的,我知道的有长沙的蓝思 科技 和广东的伯恩光学。

现在苹果手机上采用的手机玻璃盖板有一部分就是蓝思 科技 和伯恩光学的,不过主要的还是采用康宁的。

这两家公司都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能制造手机玻璃的厂商,尤其是伯恩光学,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生产手机电脑玻璃最强的企业之一,现在大部分国产厂商都采用伯恩光学的玻璃。

最后总结

现在康宁是没有垄断整个手机玻璃行业的,因为我们有类似的优秀企业,虽然产品质量上差一点,但很快就能赶上了,采用康宁玻璃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产品好,另一方面可能是出名,可以拿来当卖点。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康宁的手机玻璃成为了一个宣传卖点,大概最先是小米用这个当宣传卖点的,然后后面一大批厂商也跟着拿这个当宣传卖点,虽然人家东西是好,但我觉的不用那么吹吧,真的很反感,就不能宣传点别的卖点吗。

目前智能手机屏幕上都会有玻璃面板保护,而生产手机面板比较著名的企业有伯恩光学,蓝思 科技 等等,其中伯恩光学提供了全球超过50%以上的手机面板玻璃。

但是对于伯恩光学和蓝思 科技 这些企业来说,他们只是手机玻璃的加工厂家,他们所使用的玻璃基板还是要依赖于玻璃生产企业的,目前全球有很多玻璃生产企业,但真正能够生产出符合手机屏幕要求的企业其实很少。

而在这些能够提供手机玻璃基板的企业当中,康宁是最著名的一家,在2011年到2015年之间,康宁大猩猩玻璃是非常著名的,当时很多手机厂家在宣传的时候都以康宁玻璃作为卖点之一,虽然最近几年手机厂家很少宣传康宁玻璃了,但是大多数大品牌企业所使用的手机玻璃仍然是以康宁玻璃为主。

比如目前蓝思 科技 是苹果主要的手机面板提供商之一,但是蓝思 科技 所使用的玻璃基板也是向康宁采购的,也就是说康宁是蓝思 科技 的上游厂家,伯恩光学也是一样道理。

而康宁玻璃之所以深受各大手机厂家的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生产的玻璃确实很好。

康宁是美国一家玻璃生产企业,原来他们主要是为军工企业提供玻璃,美国很多武器上所使用的玻璃,去比如战斗机使用的玻璃都是由康宁提供的,另外包括马斯克的一些飞船玻璃也是由康宁提供的。

康宁开始做手机玻璃源自于苹果手机, iPhone刚推出来的时候,乔布斯亲自找到康宁玻璃,希望他们能提供能耐刮、耐磨、防摔的手机玻璃,最后康宁才正式进军手机玻璃业务。

依靠他们在军事玻璃上的技术积累和优势,很快康宁就研发出了很有优势的大猩猩手机玻璃基板,而且这种手机玻璃基板经过多次升级之后,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顶尖的手机玻璃基板。

康宁大猩猩玻璃的优点是非常耐磨,可以防止刮花,比普通的玻璃要更加轻薄,而且硬度好还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可以抗击冲击,使用康宁玻璃的手机,从1米5左右的空中掉下,基本上能够完好无损。

可以说目前康宁手机玻璃是全球最好的玻璃,比一些日本手机玻璃巨头还要好,比如日本旭硝子、板硝子、电气硝子等进口原材料玻璃化学强化后,应力值大概在450~700MPa,而化学强化后的康宁玻璃的应力值可以达到600MPa以上。

因为质量过硬,所以目前很多手机以及其他电子产品的玻璃都是采用康宁玻璃基板,据统计,目前全球有60多亿部电子终端使用了康宁玻璃,有近50家手机厂商与康宁有合作,是手机行业最主流的玻璃。

但康宁玻璃使用广泛并不代表着她就垄断了手机玻璃行业,实际上除了康宁之外,目前还有不少企业能够提供手机玻璃基板。

比如日本的旭硝子,电气硝子在全球手机玻璃基板都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两者占比大概在20%左右的市场份额。

另外我国香港科立视,以及深圳南玻集团都具备生产玻璃基板的能力,只不过这些企业生产的玻璃基板质量跟康宁、旭硝子这些顶尖企业没法相比,所以真正使用在手机上的很少,他们大多都是用在一些LCD液晶面板,电脑或者其他触摸屏率相对比较低的电子产品上面。

当然除了南坡这些集团之外,实际上华为在前几年已经开始自己研发手机玻璃基板,还申请了专利,这个自己研发的玻璃叫Air glass,目前华为荣耀系列新手机所使用的基本上都是他们自己研发生产的手机玻璃。

只不过目前华为的这个手机玻璃只用在自家手机上,其产量也比较小,所以市场份额也很小。

谢谢您的问题。康宁手机玻璃确实有垄断的态势,不过并非他一家做。

康宁大猩猩玻璃的优点。 一是康宁玻璃非常耐磨,可以防止刮花。二是康宁大猩猩玻璃比普通的玻璃要更加轻薄,机身可以腾出空间放置其他硬件。三是具有一定的硬度,可以抗击冲击,兼具柔韧性,对屏幕形成了保护。一般情况下,使用康宁大猩猩玻璃的手机,要么完好无损,要么就是破碎状态,一般不会出现满身划痕。

康宁大猩猩玻璃的适用性 。据统计,目前全球有60多亿部电子终端使用了康宁玻璃,有近50家手机厂商与康宁有合作,是手机行业最主流的玻璃,基本是标配,形成了垄断态势。国内非常有名的玻璃厂商就是福耀玻璃,其技术还是不如康宁大猩猩玻璃。

有一家厂商在追赶 。去年华为自研玻璃技术得到了世界认可,华为在欧美提交了Air Glass玻璃专利申请,采用了高强度的玻璃材,是为了防止在玻璃原料上被国外卡脖子。据称华为Mate30系列可能采用了这款玻璃。华为又打造了一款手机玻璃备胎。

现在都是康宁的了,就像快充成标配了一样,大家几乎不在怎么宣传了

从最初的苹果广告里面出现,到后来的安卓手机然后到各种平板电脑广告都出现过大猩猩玻璃的广告。其实这个大猩猩玻璃指的就是康宁公司推出的一款玻璃,专门用做手机或平板电脑屏幕的。

康宁本身是美国生产防弹玻璃的一家公司,本来是运用于直升机上的。而真正令他出名的就是这个“大猩猩系列”了,当年乔布斯亲自来到康宁,费劲口舌让其为苹果生产防刮花屏幕,开启了大猩猩称霸全球的道路。 康宁玻璃具有高耐用度和防刮伤性,能够承受强力的挤压和反复的触摸,能够满足大批量用户的需求。日本旭硝子、板硝子、中央硝子等进口原材料玻璃化学强化后,应力值大概在450~700MPa,而化学强化后的康宁玻璃的应力值在600MPa以上。 所谓强化玻璃就是普通玻璃在硬度上进行强化,注意是硬度,所谓硬度就是材料局部抵抗硬物压入其表面的能力,换句话说是防划痕的,并不是防摔的。要提升防摔效果,需要强化的是强度。

用普通的刀具或者是沙子去摩擦玻璃几乎看不到任何痕迹。这也就决定了平时我们使用手机摩擦即便是不贴膜也不会产生划痕。

然后就是柔韧度,康宁大猩猩玻璃算是刚柔并进,这块玻璃可以像塑料一样弯曲,而别的玻璃一旦弯曲就会碎裂。最后就是这玻璃的抗冷热能力很强,普通的玻璃在受冷之后突然受热,或者受热之后突然受冷容易碎裂,而康宁却可以接受住这样的考研。

手机玻璃被康宁垄断了?没有国产手机玻璃公司能够赶上吗

其实,康宁玻璃能够成就大部分手机厂商愿意使用,关键是因为康宁大猩猩的品牌价值相对比较高。康宁大猩猩的特点是在哪里?

1.康宁第六代大猩猩玻璃能从1.6米高度跌落至坚硬、粗糙的表面并保持完好。

2.康宁第六代大猩猩玻璃的抗刮擦性能也比其它铝硅玻璃高出两倍。

我觉得康宁大猩猩玻璃之所以能够成为大部分国产用户所青睐,有几个关键性的因素。

1.看看大猩猩的前期宣传比较好,因为是苹果率先使用了康宁大猩猩玻璃,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带动了康宁大猩猩玻璃的发展!

2.可能大家现在本身的优势也相对较为突出,它的耐滑性以及抗摔性表现也非常的明显,这方面确实对于很多厂商选择的原因。

3.当然,我觉得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因为消费者对于老康宁大猩猩的品牌比较认可,这可能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可能会促进大家选择。

所以,在看大猩猩发展阶段,即使在国产玻璃方面有所成绩,却因为看见大猩猩的独特优势,发展越来越强。而国产玻璃并非是赶不上,除非扭转一些厂商对于康宁大猩猩的品牌的认可。

首先就是康宁大猩猩玻璃很坚固,我们用普通的刀具或者是沙子去摩擦玻璃几乎看不到任何痕迹。这也就决定了平时我们使用手机摩擦即便是不贴膜也不会产生划痕。然后就是柔韧度,康宁大猩猩玻璃算是刚柔并进,这块玻璃可以像塑料一样弯曲,而别的玻璃一旦弯曲就会碎裂。最后就是这玻璃的抗冷热能力很强,普通的玻璃在受冷之后突然受热,或者受热之后突然受冷容易碎裂,而康宁却可以接受住这样的考研。康宁就是用这三个杀手锏迅速占领市场。

既然康宁吃到了这么一大块蛋糕那么别的公司不能仿制吗?做一块更坚硬的玻璃不行吗?这个难度非常大,手机玻璃不像别的。要同时具备坚硬、柔韧、还有抗冷热能力,其它的小厂做出的玻璃有些很坚硬但是不柔韧,有些则会在遇到冷热的时候碎裂。比方说夏天人从外面走进空调房那么别的玻璃有可能碎裂而康宁玻璃完好无损。

后来康宁为了更好地占领市场有开始搞促销,这样那些小厂竞争不过纷纷退出,康宁成为了手机玻璃当之无愧的霸主。每年供货的玻璃可以用吨来计算,而别的厂家只能是望洋兴叹。这真是一招吃遍天啊,可见 科技 是创造财富的第一要素。

是的,目前手机市场的玻璃材质基本都是被康宁垄断,但是我国也有其它手机玻璃制造商,因质量差距,所以市场规模并不大。

康宁玻璃你知道多少?

康宁玻璃,英文名叫Corning gorilla glass,又称大猩猩玻璃,是一种铝硅酸盐玻璃,它是由美国康宁公司设计的一款玻璃。一般我们所说的康宁玻璃,大多数都是指化学强化后的康宁玻璃。

一、高应力值

化学强化后的康宁玻璃的应力值在600MPa以上,而其材料玻璃化学强化后,应力值在450~700MPa,康宁玻璃还是稳定度高。

二、深应力层

化学强化后的康宁玻璃的应力层相大概在40um以上,其它材料玻璃化学强化后,应力层大概在8-12um,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三、高耐用度

康宁玻璃具有高耐用度和防刮伤性,能够承受强力的挤压和反复的触摸,能够满足大批量用户的需求。

四、尺寸规格

厚度在0.5mm-2.0mm,原片在1250*900mm。

五、用途

由于康宁玻璃特有的性能,其主要用于手机触摸屏和便携式平板显示器等,显示器保护玻璃,光学机器玻璃等。

国产手机玻璃制造商怎么样?

一、蓝思 科技

蓝思 科技 凭借多年来在消费电子产品防护玻璃领域的深耕细作及口碑,赢得了一批优质、稳定的国际知名品牌客户资源,如苹果、三星、华为、OPPO、vivo、小米、摩托罗拉、特斯拉、亚马逊等。

2020年4月27日晚间,蓝思 科技 发布2019年度业绩报告。2019年,蓝思 科技 实现营业收入302.58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9.1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69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增287.56%;基本每股收益0.62元,较上年同期上升287.50%。蓝思 科技 在不断进步,国产手机玻璃在发展。

二、伯恩光学

工业园的厂房面积已达850,000平方米,技术与产能的结合,令伯恩成为全球最大的玻璃面板生产商,全球市占额超过60%。苹果、三星、小米、联想、夏普等国际大牌都是它的客户。

咸阳彩虹,东旭光电

蓝筹白马股有哪些?

一、贵州茅台

茅台是高端酒第一品牌,过去几年股价涨幅十分惊人,是一只 6 年 10 倍股。

其超高的毛利率(长期高于90%)、净利率(长年超过 50%)、净资产收益率(30%以上),放眼整个A股,都是泰山凌绝顶的存在。

二、招商银行

招行是中国“零售银行之王”,近几年其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增速年化平均达到两位数,持续保持在行业前列。

资产质量方面,超过 400% 的报备覆盖率,以及不良贷款率 1.19% 也是行业内的顶尖水准。

整个银行业内,在优秀程度上能与招行相提并论的,目前也许只有宁波银行。

三、爱尔眼科

爱尔是眼科医疗龙头,由于中国庞大的近视人群(6亿),特别是青少年近视患者也高达 2亿,使得眼科赛道的市场空间极为广阔,而目前医疗机构的总供给又是相对紧缺的。

因此,作为眼科医疗龙头,爱尔近 10 年来营收及净利润年化增长超过 30%,是一只超长期的高成长大牛股。

展望未来,眼科赛道的空间依然很大,只不过现如今的爱尔,肯定是不便宜了。

四、福耀玻璃

全球汽车玻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公司,2018 年全球汽车玻璃市场份额达到 26%,是全球汽车玻璃处于寡头垄断地位的几家公司之一。

在苦逼的制造业,福耀玻璃依然实现了 18%~20% 的净利率,殊为不易。2010 年以来平均股息率超过 4.5%,显示了强大的回报股东之意愿。

五、长江电力

水电是发电品类中最好的一个类别,成本最低廉,相比于煤电、核电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水电也有巨大优势。坐拥三峡的长江电力,市值在A股电力行业稳居第一,是中国电力界的扛把子就毫不令人意外了。

长江电力常年保持超过 60% 的毛利率,净利率超过 40%,近三年净资产收益率维持 16% 以上,这种盈利能力,在整个沪深股市也绝对是十分罕见的。

六、恒瑞医药

恒瑞是中国新药研发领域最亮眼的希望之星,常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超过两位数,其管线布局范围之广、研发项目选择的战略前瞻性也是中国药企中的佼佼者。

更可怕的是,即使在研发投入如此之高的情况下,恒瑞近十年的净利润年化增速接近 25%,显示了强大的经营管理能力。

七、潍柴动力

潍柴动力是我国重卡产业链的龙头公司,对这家公司我了解的不多,不过其在柴油发动机上的技术实力非常强大,这一点我是有所耳闻的。

八、万华化学

万华化学是国内化工行业龙头,聚氨酯系列产品(MDI、TDI)是万华的核心,2018 年占营收比例 51%,占主营利润比例 75.9%,技术优势及规模优势,是万华生产成本低于国际同行(巴斯夫、科思创、亨斯曼、陶氏)的重要原因,生产成本低也是其利润之源。

万华化学营收从 2014 年 220亿,到 2018 年 606亿,年化增长 33.4%;净利从 2014 年的 24.2亿,到 2018 年为 106.1亿,年化增长 22.5%。

2018 年净利率高达 21.16%,ROE达 36.82%,盈利能力非常强。

九、中国神华

中国神华旗下煤矿品质居国内主要煤炭企业之首,并且吨煤生产成本 113元/吨,仅高于露天煤业,是行业第二低,煤炭这种同质化比较严重的产品,生产成本决定了其护城河。简单来说,中国神华的煤炭开采业务具备强大护城河。

2018年煤炭板块营收占比 58.99%,发电收入占比 32.9%,煤电业务协同发力,具备一定的抵抗煤炭价格周期能力。

公司近年来提高了分红率,股息率稳定在 4% 以上。

十、格力电器

一直被市场低估,但一直大幅超越市场预期的个股,除了格力,还有谁?

伴随着格力在国内空调市场的占有率第一不断延续的,是格力空调天花板到了的声音,一直到去年,格力已经连续 24 年位居国内空调市场份额第一,并且业绩丝毫没有停下脚步。

2012-2018年度,格力的营业收入从 1000亿增加到 2000亿,净利润更是从 73.8 亿增加到 262亿,年化增长 23%,过去 7 年,格力股价更是上涨近 4 倍(后复权)。

格力的净利润收入增速为什么快于营收增速?

最直接来看,是其净利率从 2012 年的 7.5% 一路提高至 13~15% 之间。本质的原因则在于,格力在空调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愈发显著,品牌影响力随着时间推移与日俱增(由此带来了产品溢价),同时大量中小型家电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击败,退出了空调行业,缓和了行业内部竞争。

2019年,行业竞争有加剧之势,格力空调份额第一的地位看起来要被美的抢走了,但是借助双十一的降价促销,格力毫无疑问将空调份额扳回来了不少,稳住了市占率行业第一的地位。而小米、奥克斯等等,则在这一次价格战中伤痕累累。

由此可见,格力在空调品类的竞争力依然是首屈一指的。

以上,就是超强十巨头的个股点评,组合运行接近一年,收益率 15% 虽然不算太高,但跑赢了沪深300 近 10 个百分点,总体还算OK。不过一年时间可能还不够长,让我们看看未来会发生一些什么吧。

公募资金南下加仓港股美团最受追捧腾讯控股现分歧

随着恒生指数触底反弹,公募基金对港股的投资也再度活跃起来。

二季度期间,公募增持比例较高的是美团、中国海洋石油、中国移动、快手等港股;就持仓情况来看,公募基金最青睐的是美团、腾讯控股、李宁、药明生物等港股。

美团无疑是一众基金南下“掘金”的主要标的,无论从重仓基金数量、重仓规模还是增持的比例变动来看,美团在二季度都称得上是最受欢迎的港股,包括“消费一哥”胡昕炜在内的多位基金经理都在大手笔增持美团。

与此同时,“巨无霸”腾讯控股的持仓情况却耐人寻味,腾讯控股一边跌出了刘彦春、周蔚文等人在管产品的前十大重仓行列,另一边则强势回归了曲扬等人在管产品的前十大重仓名单,可见市场对这只“巨无霸”的走向判断仍有分歧。

公募资金南下加仓港股

经历了连续四个季度的下滑,今年二季度末,港股在公募基金的重仓市值占比终于止跌回升。

华西证券研究所的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末,港股在公募基金的重仓市值占比由上一季的9.91%下滑至8.27%,今年一季度末,这一占比进一步下滑至7.80%。二季报显示,随着恒生指数在今年三月中旬触底回暖,二季度末,港股在公募基金的重仓占比重回9.05%。

从配置数量上来说,二季度,公募基金共持仓了658只港股,比上期新增了101只,增幅近两成。共有百余只公募基金持有美团和腾讯控股,其中,美团被281只基金持有,较上期的基金持有数翻了近一倍。除此以外,快手、药明生物、李宁等港股也被多只公募基金持有。

就配置规模而言,二季度,公募基金对美团和腾讯控股的重仓持股规模都超过了200亿元。其中,美团被持有329亿元,较上期的持有市值也翻了近一倍。除此之外,李宁、香港交易所、药明生物等港股也被公募基金持仓了不小的规模。

从增减持比例来看,美团仍是当仁不让的“C位”。二季度,美团的重仓股市值占比达到了0.94%,相较上一季度增长了0.44%。除此之外,二季度增持比例变动较大的还包括中国海洋石油、中国移动、快手、中国神华等。值得注意的是,与美团同为资讯科技股且长期被机构重仓的腾讯控股,二季度被公募重仓的市值占比却下降不小。截至二季度末,腾讯控股的重仓股市值占比为1.15%,相较上一季度下降了0.27%。

总体而言,资讯科技板块依旧是公募基金南下最爱买的板块。二季度期间,随着相关监管政策的变化,以美团和快手为代表的港股科技股被投资者广泛看好。此外,港股非必需性消费板块的调仓换股也十分活跃,福耀玻璃、特步国际、阅文集团等获增持,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华润啤酒等则被减持。

美团最受追捧,腾讯控股现分歧

二季度期间,美团成为了公募南下“掘金”的重点目标,无论是持仓的公募基金个数,还是持仓的市值,都较之前翻了近一倍。睿远基金、东证资管、景顺长城基金、汇添富基金等知名公募旗下均有产品大幅增持美团。

具体来看,赵枫在管的睿远均衡价值三年去年重仓的港股科技股还是小米集团,今年二季度末,美团新进成为该基金的第五大重仓股。东方红睿玺三年也是类似的情况,这只基金的港股仓位整体不高,此前曾重仓过港股华润啤酒和腾讯控股,二季度末,美团新进成为该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此外,重点配置制造业的景顺长城景气进取基金在二季度大手笔加仓了美团,美团成为该基金的第三大重仓股。

“消费一哥”胡昕炜也非常看好美团。二季度期间,胡昕炜在管的汇添富消费精选两年和汇添富消费升级等产品都对美团进行了增持。其中,汇添富消费精选两年此前曾重仓了港股李宁和华润啤酒,美团此次新进该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名单。汇添富消费升级则在一季度就重仓了美团,二季度,该基金对美团的持仓份额也翻了一番。

胡昕炜在季报中写道,基金二季度的投资中继续聚焦于A股和港股消费行业中的优质公司。尽管疫情反复给很多消费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了阶段性的扰动,但希望淡化短期,更聚焦中长期的消费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季度期间,继续在消费结构升级、中国品牌崛起、服务消费爆发等方向进行重点投资,也对组合进行持续动态调整,适当增加了互联网、运动服装、啤酒等行业的配置。“正如我们一直以来的观点,我们相信,短暂的疫情因素并不影响中国消费行业持续稳健增长的潜力,更不影响中国消费持续升级的趋势。”

与机构竞相追捧美团的盛况相比,港股巨头腾讯控股无论是持仓的公募基金个数还是持仓市值,较上一季度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在机构纷纷南下布局港股的时刻,对于腾讯控股这只港股市场的“巨无霸”到底应该增持还是减持,基金经理们似乎观点不一。

以刘彦春在管的景顺长城集英成长两年为例,这只基金最新披露的前十大重仓里就不再看到腾讯控股。这是腾讯控股自2020年以来首次跌出该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而同样长期作为该基金前十大重仓股的美团,则在二季度被刘彦春小幅加仓。

对比更鲜明的是周蔚文在管的中欧匠心两年。今年一季度末,腾讯控股还是该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季度末的持仓市值高达2.25亿元;到了二季度末,腾讯控股已经从该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名单中消失了。以目前披露的前十大重仓情况来看,这意味着该基金对腾讯控股的季度末持仓市值已经跌至1.07亿元以下。

不过,同为知名基金经理的曲扬却与上述两位基金经理有着不同的判断。二季度末,腾讯控股进入曲扬在管的前海开源沪港深优势精选的前十大重仓,持股市值位列第五。与上期相比,二季度,该基金对腾讯控股的增持超过了4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腾讯控股已经有三个季度不在前海开源沪港深优势精选的前十大重仓之内,直到此次才被重新加仓到前十大重仓股的行列。此外,二季度内,曲扬在管的前海开源聚利、前海开源优质企业两只基金对腾讯控股都有重仓增持,可见他对腾讯控股未来的表现正在重拾信心。

如果想了解更多实时财经要闻,欢迎关注我们。

华为没有上市一样成为了世界超级企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公司要上市?

华为,老干妈之所以不上市,主要是这两家企业都不缺钱,重要的是任正非和陶碧华的理念就是认为上市就是圈钱,上市并不是做好企业的关键,反而可能会让企业走下坡,因为他们要赚外国人的钱,赚给国内花,不屑于在资本市场圈钱。

而大多数企业之所以要上市,不单单是为了融资做大做强实体,其实一大部分是想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财富梦,想通过股市获取到强于实体几十倍百倍的财富,最终实现财富自由,这点就是企业与企业间的不同,领头人想法之间存在差异,也是华为和老干妈做大做强的原因之一。

那华为没有上市一样成为了世界超级企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公司要上市?

任正非说过,华为肯定不会上市,“资本市场都是贪婪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上市成就了华为的成功。”任正非认为:“我们之所以能超越同业竞争对手,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上市。”

其次,华为股权太分散,如果上市后会让高管人员迅速成为亿万,千万富翁,反而不利于人员再真心实意的做企业,后不利华为发展,或者离开华为成立新的企业。

目前任正非股份只有1.4%,上市后可能控股权会出现变动,对其位置也有影响。但最重要的是上市后信息披露需要透明化,对华为而言,保密重要信息却是非常关键的。

A股市场发展至今,上市股东基本都有共识,上市减持,企业业绩可以通过等各种行为留在股市,就算遇到问题也是顶格罚款60万,违法成本低导致了股市的本质发生了问题。部分企业融资不为做大做强实体,反而是后股东辞职或者各种问题产生,最终股票退市股民买单。

每年都有新股上市,常态化发行新股后股市却长期下跌,除了融资为主,股东的回馈股民的责任,各种承诺增持不履行等口号,包括业绩临时大变脸也仅仅是受到警示和轻微的罚款,导致了资本市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让股市一直萎靡不振,垃圾股增多。

股东上市不再寻求做大做强企业,一上市减持后就可以获取到几辈子用不完的财富,当然就会挤破脑袋去上市。

总之:华为不上市,主要是为了公司更好的发展,不想在资本市场影响下让公司经营状况每况日下。而很多企业拼命上市,就是为了获取到更多的财富,并不是打算做大做强,理念不同,造就了不同价值观,这也是华为成功的原因之一。

华为是中国100%的民族企业,没有一滴外资的参入,正因为华为的老大任正非想要让把华为打造成世界第一家,中国100%的500强企业,所以华为不选择上市!

但是要知道的是,华为的收入是BAT的总和,市值更是有将近5个阿里巴巴那么多!不上市,华为也可以通过内部的员工股权激励策略来融资,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营收来融资,可以说华为根本不差钱!!

但是我们要需要知道的是,100多年以来,我们才看到了一家华为这样的强大企业,这不是所有的企业可以模仿的!包括如今的阿里巴巴,腾讯,京东,小米,格力等!! 所以说,适合华为的,不一定适合他们!

但其实华为取得今天的成绩,真的是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华为从2008年的营收1252亿元,一路飙升到2018年的721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左右!

这可是10年保持着20%左右的年增长率啊,堪比巴菲特的长线价值投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复利和滚雪球的模式,令人赞叹!

真的是未雨绸缪,十年磨一剑的典型代表,太鼓舞中国人的士气,太令国人骄傲了!!!

如今的华为,如今的任正非,在面临着强国对抗,甚至面临着特朗普无理动用国家力量来对抗一个“小小”企业的时候,华为和任正非依然保持着乐观,从容,甚至大度的态度!给予许多企业树立了一个非常棒的榜样!

甚至还给马云,马化腾,刘强东,董明珠,雷军等大佬好好的上了一课!这位70多岁的老人,用自己的实力,眼光,格局,以及宽宏的气量,告诉了这些中国未来的年轻人,企业家,希望,一个非常好的鼓舞,带头作用!

让大家知道了,只有国家强大了,企业才会强大,自己才会强大,同样的,也只有自己努力了,企业做实事了,国家才会更好的发展,更加的强大!

因此,打造100%的中国企业,把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研究起来,是未来能够抵抗像特朗普这样“侵犯”的最好办法!!!此次,美国对于华为的冲击,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华为的强大,祖国的强大,真的,作为中国人非常骄傲!

所以说,华为这样的企业千载难逢,不上市有自己的目的,有自己的苦衷,也有自己的想法,不可按部就班,也无法模仿!对于其他中国的优秀企业来说,从华为这里所吸取的经验就是,上市以后融资要发展实体,布局于未来,否则就是下一个中兴通讯的结果,任人宰割,还无力反击!

千山万水总是情,给个专注行不行。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这个问题有点偏激,好比在问“李嘉诚只有小学学历,一样成为亚洲首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拼命学习读大学?”,因为两者并马云必然的逻辑联系!

华为能成为世界超级企业,不是因为他没有上市。而很多公司拼命上市,也并不代表上市会制约公司发展成为世界超级企业的势头,反而上市的好处非常多。

1、上市能有效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

做什么事都要钱作为本钱,而市场是最有效的直接融资方式,上市募集资金,能快速地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

2、上市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高

一般没有上市的时候,受制于流动性问题,估值通常不高,而上市后估值会大幅提升,大幅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高;

3、拓宽公司的融资渠道

由于上市后,公司财务及运营阳光化,能大幅提高银行融资的额度,而股市还可以通过增发、发债等再融资,上市后融资将比不上市改善很多。

4、公司影响力等其他诸多好处

上市是一种身份象征,上市的企业整体大幅优于未上市企业的质量,所以对公司的影响力等多个方面都有改善。

那么这么多好处,为什么华为并没有选择上市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任正非不想上市

这个在公开报道任正非说的,主要是担心“钱多了”使得公司发展的劲头小了,这也难怪,华为上市,不知道有多少个亿万和千万富翁,难免有些人会萌生休息的念头。

二、华为上市融资意愿不强

从华为公开的信息来看,好像华为无论是玩5G,还是做手机,都没有听说缺钱过,所以它和老干妈一样,完全可以不用上市融资;

三、华为同股不同权上市有一定障碍

华为独特的股权结构,和分红特点,如很多员工具有分红权,但没有相应的表决权,而且华为的股份结构还非常另类,估计上市有不小的障碍。

以上是对上市给公司带来的好处,以及华为不上市的原因的解析,欢迎大家指正和交流~~

很多企业都想通过证券交易市场对外公开发行股票,就是我们所谓的IPO。乍一看,IPO是通过对外募集方资金方式,增加企业的资本,保证企业更好的发展。

但是后续呢?企业的各种股票随着限售股的解禁,都可以对外公开买卖。

尤其是很多企业老板拥有的股票都可以通过质押方式,获取更多的资金。

虽然说员工通过股票激励计划也能够做获得财富,但对于整个市场来说是不利的。

因为,市场投资的盲目性,导致肯定有一部分资金在不了解企业的前提下投入了企业股票。只有真正在企业工作或者掌控企业的人才能了解到企业的情况。

我们很多企业实际上并不想做百年企业。很多人图的是快钱,这样才经常出现上市公司扇贝跑了、会计记错账,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想想乐视网股票高峰期,贾跃亭100多个亿,号称要借给乐视网公司。结果呢?现在乐视网已经强制退市。

任正非曾针对华为不上市回答道:“华为采用的是员工持股制,一旦上市,员工纷纷暴富,只想着抛股获利,而且会变得不思进取,上市只会害了自己”。

另外,一旦上市也会容易成为资本猎食的目标,毕竟很多情况下就是股票说了算。想当年宝能系举牌万科,直接被斥责野蛮人行为。

综上所述,上市最多的是给股东带来更大的市场,所以很多企业宁愿付出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会计核算费用也要上市。

华为没有上市,老干妈也没有上市,但是两者都成为国内各自行业内的顶级企业。

华为之所以没有上市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核心原因自然是重视研发投入,通过持续增加核心竞争力获得了较高的利润 ,通过高分红高工资让员工实现了财务自由 ,再通过发售虚拟股权的内部融资机制解决了资金问题。

从华为的发展历程来看,华为的成功很难全面复制推广,绝大多数企业难以选择这条路实现快速成长,上市反而更好一些。

当然了,国内无数公司挤破脑袋想着上市,做大做强的想法不能说没有,融资才是核心目的。

1、融到一大笔钱,可以自由支配,可以涨工资福利,可以投资,可以收购,占领更多市场份额;

2、原始股成本极低,一旦过了解禁期,少说十倍以上利润;

3、股市融资成本远低于贷款,不分红也没关系,退市了也不用还钱,上市跟白捡钱差不多;

4、散户只要持股比例低,影响不到企业决策,拿着股票也不会影响到企业控制权;

5、上市融到大笔资金,只需要开动脑筋,稍微采取点办法,就能左手倒右手,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掏空上市公司也不难,钱也不用还;

上市的好处如此之多,目的不纯的估计占了多数,这也是股市牛短熊长的重要原因。

对于华为来说,资金已经不再是最大的问题,不上市就不会有股权旁落的风险,只要用心经营,坚持高比例研发投入,不上市也能有好的发展。可惜,只有一个华为。

像老干妈、华为这样的公司毕竟还是少数的,看看为我们大众所熟知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陌陌、小米、网易、搜狐、新浪、前程无忧……都悉数上市了,在资本的助推下,公司也获得了更为长久的发展。上市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还是大有裨益的。

1、华为不差钱

上市融资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为了获得足够的资金去扩大产能、投入更多的研发费用提升公司的竞争能力、引进更为先进的设备、更高端的人才和更前沿的技术。。。

有钱了一切都好说,公司的运营也好、发展也好、改善也好,都会有余地和空间。而且上市融资的成本很低,在规则不健全的当下,获利不分红也是常态。相比于银行存款还需要每年偿还巨额的利息费用来说,真的省心又不费劲。

但是,人家华为不差钱呀 !华为每年把销售收入的 10% - 15% 投入研发,在过去的 10 年间累计投入超过 3000 亿人民币。。。不少上市公司的市值恐怕都没有这么高。

既然资本实力雄厚,背后还有政府的撑腰,即便是不上市也能活的很滋润。那么上市就显得多此一举了。

2、股权分散,上市后变数太大

华为不差钱,所以没有上市的必要,不过就现阶段而言它也不能上市!为什么?——股权太过于分散,高管持股的比例太高,万一上市了,高管清一色都成了亿万富翁,大家还会安于冷板凳去搞研发、做技术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任正非的持股比例很低,仅为 1.4% ,华为上市之后大概率会失去对于公司的控制权,届时华为可能会因为“群龙无首”发生不必要的纠纷和变数。这样的风险对于华为而言还是太过于沉重了。

1、大股东原始股的成本很低,一旦上市就能身价“倍增”。所以公司的高管都有很大的动力去推动公司上市。

2、融资的成本低廉。即便是商业贷款的基准利率五年期以上已经达到了 4.9%,对于广大的制造业企业而言,产品销售的毛利率或许才只有 10 - 20%,所以贷款的融资成本是非常之高的。但是上市融资的成本确很低,只需要 IPO 过会,就能轻易获得源源不断的廉价筹码,何乐而不为?

3、在退市制度尚不健全的当下,一朝上市,就大概率能“一劳永逸”,通过一些资本运作、左手倒右手,能源源不断取出活水。谁不喜欢摇钱树呢?

华为只能算是个例,这样的现象并不容易复制。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还是乐于选择上市的,假如公司的掌舵人经营、管理得当,通过上市也确实能够让企业做大做强。只是现在股市的氛围并不乐观。

华为是个例,华为没有上市并不代表没有进行股权融资啊 ,企业上市主要是为了股权融资,华为和老干妈并没有上市,但是企业发展到不错,尤其是华为,成为世界级的 科技 企业,甚至让美国动用国家力量来制裁他,这就说明公司不需要上市吗?你做企业就不需要上市吗?

1、华为没有上市,但是并不代表没有进行股权融资

华为取得今日的成绩,成为一家营收过1000 亿美金的国际性 科技 企业,做到行业领域的第一,这是他被世人所熟知的成绩,但是华为的“全民持股”也是被众多企业所羡慕的,华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有通过员工内部进行融资的。

华为的虚拟股制度是一大创新,这个创新的制度解决 了华为的资金瓶颈,华为也数次因为资金的问题差点倒闭,在90年代初的时候,华为从代理国外的交换机 ,到自主研发交换机,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公司甚至几个月都发不出工资,任正非在研发动员大会上甚至悲壮的讲到“如果研发失败,他只有跳楼了”,这是很真实的场景。华为利用员工进行内部融资解决了资金的瓶颈,据统计,华为在2004年到2011年期间就通过员工融资超过270亿元,这个资金量足以堪比一个大企业在资本市场的IPO融资量了。

作为华为的友商中兴通讯,在A股H股两地上市 ,共融资45亿元,这个规模远小于华为通过内部员工的 融资金额。

老干妈的业务是什么?辣椒酱! 这是他的主打产品,也是主要的产品,辣椒酱有创新吗?没有!万年不变的就那几个品种, 基本没有产品的研发风险! 没有产品的研发风险,那么老干妈就没有那些不知道是否有回报的研发投入的风险。所以老干妈的投入是稳定的,是固定的。

其次,老干妈有没有市场风险?基本没有,辣椒 是国人的一个共同爱好,买到美国都能被华人当做奢侈品购买,这个就说明这个产品的需求是基本固定的,一瓶辣椒酱无论生活好坏,大家都需要,并不是说我有钱了,生活富裕了,我就不需要了,所以他的消费者不会因为收入的高低而改变购买习惯。都有这个需求。

再次,老干妈有品牌风险吗?没有!所以老干妈的市场推 广基本很少,消费者的认同度很好,至今没有出现能够和老干妈抗衡的同类产品,所以在营销推广上也很少,基本稳定。

老干妈的销售回款如何?老干妈是强势品牌 ,各个商超小店都会抢着入驻,货款完全没问题,所以现金流是非常安全和稳定的。

一个不需要研发投入,品牌认知度极强 ,没有竞争对手,渠道强势的品牌产品,销售不愁问题,现金流稳定,销售不愁,渠道不愁,没有投入的风险,毛利率还特高,产能还比较稳定。

这样的企业特性,有几家公司具备?如果具备这些特性,那么是可以不用进行融资,不用IPO,但是这样的企业只有老干妈一家。

总结: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需要外部融资,IPO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方式,尤其是对于创新性的 科技 型企业,需要的资金量大,而且未来还具有不确定性,通过上市进行股权融资是理想的方式,华为也好,还是老干妈也罢,都只是个例,况且华为只是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了融资问题,而这个方式是现在的绝大部分企业所无法模仿的。

很多人会发现目前全球很多知名的企业,好像并没有上市,比如我们熟悉全球知名原油生产商沙特阿美,控制着全球10%以上的原油,在利润完全吊打我们国内的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企业,华为也跟这类情况一致,没有上市仍旧是世界的超级企业, 所以这就给大家留下了一个重要讨论话题就是,不上市一样能够成功世界性的超级企业,为什么很多企业还要绞尽脑汁和不惜一切代价去上市呢,下面我就来谈谈上市对于企业影响和很多公司想要上市的区别。

其实大家心里很清楚,企业上市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融资 ,上市后获得的融资资金是不需要后期归还和利息的,然而融资后的资金对于公司的后期发展影响较为深远, 典型的例子就是工商银行和中国国航上市融资到的资金解决但是公司的一些资金缺口问题,正是由于上市后解决了短期财务危机让工商银行银行业的老大,中国国航成为航空运输业的老大,如果大家对于06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下,工商银行和中国国航的上市的时代背景和上市曲折性可以查询一些资料,研究中国新股发行的里程碑事件的意义和股权分置改革的事情。

通过上面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上市后可以获得免费的资金解决目前资金缺口,并且可以运用这部分资金来扩张生产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地位,从而来拉动中国GDP的增长,所以这几年国家一直加速IPO的进度,这是很多上市公司的目的一个方面。但是在资本市场上发展进程任何的融资项目和发展总有两面性。

很多公司上市其实在乎不只是融资款,而是上市后自身财富增值和通过股份能够在二级市场流通便利来进行出局,获取大额收益, 但目前不管如何的监管是无法好好解决很多公司通过上市圈钱的目的。所以我们发现很多上市公司融资钱后不仅没有大量发展自身产业,反而几年出现业绩开始大变脸的局面,甚至很少公司为了上市通过财务来完成上市。所以公司上市进行“圈钱”出局,实现财富的自由。

上面我们具体讲解了一下公司上市后对于一个企业发展好处和对上市公司股东的好处,但后很多企业并不喜欢上市的原因其实也很理解了,下面我们具体讲解下企业不上市的目的。

上面提到企业想尽一切办法上市,无非是上面几大原因,如果在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无遇到遇到资金缺口问题,目前企业现金流充裕,而且对于公司后期发展信心满满的情况下,也不必短期出局,上市对于公司而言毫无意义了,并且上市还存在几大弊端。

第一,公司上市后股权被稀释后 ,后期公司的利润就会被稀释,公司的大股东每年获得的分红自然就会降低。

第二,上市后公司每年在规定时间需要具体披露财务数据 ,并且的公司的一些大动作必须要披露公布,公司的所有东西相当于要全部清清楚楚向市场公布,所有对于一些战略性的公司而言是不利的,我想这也是华为不上市的一大主要原因。

第三,由于上市后股权被稀释 ,后期很多股份都在二级市场上大量的流通,如果有人对于公司图谋不轨的情况下大量在二级市场购买公司股份,往往会出现很多股权之争的问题,甚至很多创始人对公司的控制地位都可能会被动摇, 大家对于万科当年的股权之争还记忆犹新,如果万科不上市这些事情肯定不会发生。

公司一直处于良性发展的阶段,短期并无面临缺钱状态,对于公司后期发展公司大股东信心满满,上市对于他们而言根本毫无意义,所以类似华为,老干妈,还有我们上面沙特阿美,上市又有何意义呢。、

总结:任何事情都存在两面性,有好的一面必然存在不利一面,这对立的矛盾是无法解决的,公司领导和大股东该如何看待该事情的,如果公司的发展短期面临瓶颈,后期发展缺少资金,上市这时候就是一条不错的选择道路。

华为这样的企业是少见的。华为没有上市原因比较多,虽然说华为不上市是担心资本进入,影响企业战略定性,但华为股权分布也影响了华为在A股上市。

华为股权基本上都在华为数万员工手里,没有外部股东。华为发展 历史 上,也多次遭遇资金困境,主要是通过内部融资解决资金问题。现在华为不缺钱,就不需要上市了。

但华为这样的企业,不说独一无二,也是罕见的。 大多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遭遇资金困难。

尤其是在企业从培育期向高速发展时期过渡的时候,企业一方面要大量研发资金,也要市场拓展资金,还需要扩大产能资金,可以说,企业总是在与缺钱做斗争。 如果企业都是依靠利润来滚动发展,那么企业很难快速壮大,在竞争中很容易被对手超越,甚至直接干掉。因为现在不管是产品,还是技术,还是营销,迭代非常快。

为了满足企业迅速做大,在同行中迅速领先,那么企业就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撑自己的扩张,包括技术扩张,产能扩张,市场扩张等。

而这样的资金需求,单纯依靠企业自身积累是不够的。发债又涉及企业资格,偿还能力等,而且发债多的花,利息会吞噬企业有限利润。

在这种请况下,就有了资本市场,有了上市融资。

上市是企业获得最低成本资金的最佳方式。上市之后,企业就拥有一笔可以永不偿还的大资金,可以迅速扩张自己的业务与技术,可以迅速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不仅于此,上市还可以有效的规避了企业经营风险,给企业创始人带来的压力。企业创始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缺资金的时候,大多都是利用自己的个人信用给企业融资,一般都是借钱。企业发展 健康 就很OK,如果遇见危机,那么创始人失去的不仅是企业,还有自己的信用等。

正因为有了股市,让很多企业得到大笔无成本(融资之后使用)或者说是低成本(融资过程需要投入)的资金,迅速发展起来。中国股市有很多这样的先例,比如万科,格力电器,福耀玻璃等等。

但因为国内资本市场先天不足,制度建设存在瑕疵,而且重融资,轻投资的倾向,让许多企业上市,带来很差的影响,大多数企业上市,都是冲着圈钱来的。上市融资几个亿,然后就不行了,相关责任人也没有收到法律的有效制裁。这样,A股就无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也很难成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华为成立于1988年,1995年的时候,任正非就提出了要让华为“切块”上市,其中有个子公司叫”莫贝克股份”,计划在1996年让这个公司先上市。希望通过上市筹集资金建立现代化的生产线,复制技术,大量降低成本,产生利润。但是后来并没有上市,可能与1997年的金融风暴有关系。

一个公司是不是会成为超级大公司,上市并不是必须的条件,比如美国也有一家世界500强的工业公司坚决不上市,就是科氏工业,不上市有不上市的运作方式,一家公司如果是依靠内生增长,上市不是唯一的选择,可以通过自身经营的利润来发展公司。

华为的路线就是这样,大量的钱用于再投资,用于开发新技术,前期,公司赚的钱用来发工资、纳税、搞科研,几乎就没剩什么钱。公司的利润再投资就像是学习一样,一个人从一个字不认识开始,一点点去学习,积累,学习方法正确加长期坚持就会成为学霸,公司也是这样,持续投入研究,研究方向正确,几十年下来,就成了企业届的学霸。

为什么那么多公司还要上市?这是因为很多公司为了快速发展,通过上市筹集一笔资金用于扩大生产或者其他用途,依靠利润再投资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可能失去商机,有的公司不会选择这个漫长的过程,所以选择上市筹资,上市就等于加速公司的发展,通过自身的利润来积累发展资金,可能需要5年或者10年才能达到,而上市只需要短短2-3年就可以做到,所以选择上市。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佬支持比亚迪?

你知道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是怎么“火”起来的吗?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正是靠一帮大佬“捧”起来的!

2014年,埃隆·马斯克亲自向特斯拉在中国的第一批用户交付Model?S的钥匙,这其中就包括时任汽车之家总裁李想(现任车和家创始人CEO)等8名在当时颇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另外,小米董事长雷军也成了特斯拉的首批粉丝。

毫不避讳地说,特斯拉的这次营销很成功,使它在进口车身份的加持下一举奠定了在华“出道即高端”的品牌形象。你看,大佬们都在买特斯拉的车,那特斯拉的车肯定很高端、先进、豪华,质量也很好,那我们也买吧。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能有今日之成就,大佬们要记一功。

随后,一心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大展拳脚,并一心想走高端化路线的“蔚来汽车”也走了一条和特斯拉相似的路线。首先是推出纯电动超级跑车EP9制造噱头,这点与特斯拉Roadster一致,紧接着大佬过来捧场,其中包括马化腾、刘强东、雷军、张磊、李想。至此,“蔚来汽车”的高端化形象也算是初步建立。

为什么聊比亚迪之前要提特斯拉和蔚来汽车呢?因为它们不仅开了先河,下手还早。如果想让消费者承认你是高端品牌,那么你必须要找大佬“代言”才行。只有这样你的身价才会更高。

可比亚迪汽车呢?它在汽车行业摸爬滚打十余载,在当时的汽车工业环境下,它是靠制造、销售低端汽车起家,此时的它请不来大佬,完全是靠普通老百姓支持。好在王传福高瞻远瞩,致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才有了比亚迪今日之兴盛。

如今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就连许多大佬也成了“迪粉”。

在短短的半年之内,比亚迪已先后向“玻璃大王”曹德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前央视主持人赵普、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郁亮,四位大佬交付了比亚迪汉EV。

不可否认,比亚迪向大佬们交付汉EV有营销的意思,但我认为这无可厚非,这种能快速让消费者认识比亚迪,了解汉EV,提升品牌形象的宣传手法不用白不用。要不然特斯拉、蔚来汽车也不会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和品牌问世之初就花大价钱进行“名人宣传”。

大佬们选择比亚迪汉EV,主要原因还是汉EV的实力,要不然自主品牌车企有那么多,新能源车更是数不胜数,他们又为什么仅选择比亚迪汉EV呢?

除此之外,大佬们愿意支持比亚迪汽车,也有各个情怀和企业交集在其中。譬如赵普是书法爱好者,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而汉EV所展现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它车型正好不具备,更何况它还有实力作为后盾。

俞敏洪先生则不仅仅是喜欢汉EV那么简单,他更认可比亚迪始终坚持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在现今的国际大环境下才知道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有多重要。至于曹德旺先生入手汉EV更体现了福耀玻璃和比亚迪汽车的“强强联合”。

其实不仅仅是这些大佬在支持比亚迪,如果在上升至企业,那么丰田、戴姆勒等世界级的车企也在与比亚迪合作。由此可见,比亚迪汽车真的有实力。

大佬们都在支持比亚迪汽车,并站台汉EV,其实这都是支持国产汽车的体现,因为国产车早已今非昔比,造高端车也是信手拈来,只是少部分人对自主品牌的高端车型存在偏见而已。

话说回来,你对大佬们都在支持比亚迪汽车这件事情怎么看呢?(优视汽车佳俊编辑报道)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李斌成败尚言早,蔚来长宜放眼量

出品?|?后浪图文组

文?|?章丽娟

就在前几天,美股盘前,蔚来公布了2020年Q2财报,毛利率首次转正!六岁的蔚来终于会自己走路了,而它的老父亲李斌终于等到了。

这可把那些一直唱衰蔚来的人看得是一愣一愣的,毕竟,蔚来最受诟病的就是它止不住的亏损,毛利率转正虽然并不代表停止亏损,但是至少让我们看到了蔚来自造血的能力,良性循环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蔚来在去年亏了上百亿,在网上随便一搜都是“蔚来没有未来”、“蔚来还能活几个月”等悲观的标题。但是2020年,即使对全世界都充满恶意,但对蔚来和李斌都不薄。

就从上半年的销量表现来看,蔚来成为了今年上半年唯一一家在高端纯电动车型领域与特斯拉正面叫板的公司。特斯拉上半年的销量几乎碾压了所有新能源车,一口气释放了4.6万辆国产Model3的需求。

作为后起之秀,蔚来在同期也交付了1.2万辆ES6与2000余辆ES8。尽管差距不小,但这已是中国车企中在30万元以上价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交出的最好成绩。

怎么说,今年都是蔚来时来运转的一年。蔚来在2月和3月累计进行了4.35亿美金的融资,在4月与合肥签订的协议中,战略投资者将向蔚来中国投资70亿元人民币,蔚来将向蔚来中国投资42.6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人注入48亿元人民币,蔚来注入25.56亿元人民币?,合计73.56亿元的注资),6月又增发约5亿美元。

上个月,蔚来与与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等六家银行举行了蔚来中国银企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它们将向蔚来中国提供高达104亿元人民币综合授信,以支持蔚来中国业务的运营与发展。协议内容还包括蔚来中国与各银行在企业账户体系搭建、供应链金融、汽车金融等业务领域展开合作。

至此,蔚来今年完成了近9.3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亿元)的融资,算是根据计划在6月29日战略投资人已到账的48亿元,蔚来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已经累积的到了上百亿元的资金支持。

就是这样连续的利好消息,不断刺激股价的同时也把蔚来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从?PPT?到真实的产品,再到完整的公司体系、产品服务体系,经历轮番质疑、坎坷之后,这家要做「用户满意度」最高的新造车公司已经慢慢走出“重症监护室”。

而这个被称为2019年最惨的人,如今却成了2020年最“飘”的人。李斌脸上的笑容又逐渐回来了。

人品不错的李斌

作为一个一直游离在汽车圈的边缘的二流媒体人,我的文章少有对产品和技术的分析,不难发现,我最近迷上了写车圈大佬的筚路蓝缕的创业故事,虽然苦于没有一手的采访资料,但是依然乐此不彼地从各种访谈中寻找蛛丝马迹,去记录,去回顾和(不专业地)评价他们和他们的产品。诸如力帆的李明善,理想的李想,比如长城的魏建军等。

可能我一直觉得,关注人本身比关注产品更重要,尤其是那些车企深深打上了创始人烙印的。有时候,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窥到一个企业的发展轨迹和方向。

那就不妨先来谈谈李斌这个人,也许了解了他,你更能理解他的蔚来。下面,我会简单用几个词概括一下。

作为蔚来汽车的核心人物,?李斌,给人的第一印象那就是一个字“帅”呀,当然跟现在市场上的小鲜肉没办法比,但是看看他的青涩照,你一定会理解他的异性缘为何如此好了,但最终他娶了前央视主播王屹芝。

第二个关键词就是“好”,好人的好,而且有口皆碑。李斌为蔚来汽车的用户提供了最好的体验场所,最无微不至的服务。他还喜欢飞往各地跟用户一起喝茶聊天,用户提出的对产品的问题,也能得到他及时的反馈。

我曾经看过一个对蔚来车主的随机采访,这位车主就用了随和、诚恳、守信、自律等褒义词来形容这个不厌其烦的“斌哥”。

如果你是他员工,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如果是被裁的就算了)。听说,他给员工的空间、待遇比很多传统主机厂高一个档次,每名员工都有每年三四千元的旅游基金,专款专用,实习生每天都有300块。(后期听说略有缩减,但是我觉得老板有这个心就很感人了)。

从易车到易鑫,?从摩拜到蔚来,?李斌在创始人和操盘手的角色中切换自如。作为邻居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朋友口中的好好先生,到现在成了一些投资人心里的靠谱青年。我想要是没有足够的信任,不会有那么多投资人前赴后继。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励志”了,这是一个放牛娃考上北大改变命运的故事,的确鼓舞人心,但是想想,那一代“创家”身上,谁没有那么一两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呢。如今身价900亿的汽车狂人李书福也曾是一个放牛娃呢,他们抓住了那个时代,凭借着努力和运气走到了聚光灯下。

在面临人生重大选择的时候,他放弃了父母指的所谓的明路——中专,而是选择了一条不确定的路——高中,据我后来了解发现,在那个年代,读中专意味着毕业后大概率分配工作;其次,?农村户口也会转为城市户口,?时间短,?见效快。

如果按照这个路子走下去,李斌也许就成了某个粮站的一员,他也就无法上北大,成为不了李彦宏、?李国庆们的师弟,“出行教父”的故事就要改写了,但是我相信就算不是李斌,也一定有王斌、刘斌出来去书写出行的故事。

但就从人品而言,李斌应该是独一份的,二十年前,李斌创办易车网。在那不久后由于受到硅谷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波及,投资人决定从易车撤资,?霎时间公司的资金缺口高达?400?多万元,?濒临破产。而李斌却决定:自己举债全资收购投资者股份,?把易车的债务转移到自己身上,?让投资人安然退出。

也许就是这样的大无畏加上理性踏实,所以在创业路上,能够及时化险为夷吧,正如我们后来知道的,易车在?2010?年得到了童话般的结局,?易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海外上市的第一家汽车互联网公司,?市值逾?10?亿美元。

这份运气一直延续到了蔚来成立,2014?年,?李斌萌生念头,?想进入互联网造车领域,?牵头创立了蔚来汽车,?他押上了自己的企业家信用背书。

最让人佩服的一点是,李斌作为成功的连续创业者,天使轮是他本人是真金白银掏钱认购股份的,那像其他创始人都是以创始人的身份直接持有干股,这点对其他创投人有很大的杀伤力。就凭这1.5亿,你很难说人家是大忽悠吧,毕竟,在这行,还有人拿着PPT造车。

从蔚来融资的过程能看出,他是造车新势力中对投资方最有吸引力的创业者,没有之一。如果说李想有幸遇见了贵人王兴,那你看看李斌的背后,无论是刘强东,还是不看好造车行业的雷军,亦或是马化腾,俞敏洪,都纷纷投入大手笔。

靴子落地,终于在?2018?年?9?月?12?日,?蔚来赴美上市敲钟,成为继特斯拉之后第二家在美国上市的纯电动汽车公司。自此,李斌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孤注一掷地投入其中。

那么。被李斌如此厚爱的蔚来到底如何呢?

为什么大家不看好蔚来

首先,从市场来分析,蔚来汽车走得就是一条险路。

就自己摸着良心问一下资金,愿不愿意花个四五十万买一台国产电车,是不是显得太“先锋”。

众所周知,品牌高端化?一直是中国汽车企业成长面临的天花板,而蔚来正处在青春期,虽然在智能纯电动汽车赛道,蔚来在资本、?技术和思维上有一定优势,但想就此打破西方汽车品牌对高端市场的垄断的想法还是过于天真。

35万的车,是国内自主品牌心中的一道坎,一个心病。而50万的车,其实已经是一般自主品牌不敢碰的禁区了(红旗除外,他不一般)。

因为35到50万的车,是在和BBA们抢生意,普通自主品牌们,看到BBA们,就像CBA遇到NBA,球还没打,自己已经吓软了半截。想想是难啊,这个级别的车,你拼品牌完全输,堆装备没人认,拼技术没技术,拼设计土肥圆。

唉,总之,这块市场几乎变成了自主的禁区,所有那些自认为有常识,有行业经验的大高管都得出一个看似非常正确的结论,我们自主品牌还是先努力折腾20万区间的市场吧,去50万的地方等于自杀。

偏偏李斌不信这个邪,你说他是无知无畏也好,剑走偏锋也罢,带着一群看似也挺不懂车的资本(前期投资蔚来的基本都是这些年投TMT类的头部VC)带着300亿就这么冲进来了。

打法怪异,直奔50万主题。我可以确定一件事,在蔚来刚开始狂奔的那天,传统主机厂应该没有一个人看好蔚来。

而这种不看好和轻视,在2019年蔚来开始自燃时达到了高潮。你说有钱人玩点刺激冲击下高端市场没什么的,要是产品质量还不好,那就说不过去了。

去年,蔚来ES8在两个月之内发生了三起自燃事件。那段晦暗的岁月蔚来是真的“火”了,至少,在自燃界名气冲天。随后,蔚来汽车发起了大规模的召回,这也是国内造车新势力首次发生的召回事件。

大规模的召回问题车辆,不仅造成了巨额的成本浪费,还对蔚来汽车的口碑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很多消费者也因此而却步。

再其次,就是投资人最关心的财报数据了,账面上自然是不断亏损了,2019年,蔚来汽车全年净亏损112.96亿元。因为此前毛利率一直为负,蔚来一直一直陷在是卖一辆车亏一辆车的怪圈中。

当然,了解新能源造车的人不会觉得亏损是多大的事,这是电动车霸主特斯拉也走过的老路,只不过消费者也不会这么认为,他们想的是蔚来这些年的财务状况这么差,这么亏下去,万一倒闭了售后服务找谁呢?

而且,让人心不稳的另一点就是蔚来一种陷在裁员的负面消息中,人才流失严重。的确,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大幅裁员往往看上去是财务危机的一个体现。

当然,最后一个就是,蔚来车主最有发言权的,就是烧钱太厉害。高额制造成本,高额服务成本,高额营销成本。所以那些一直在吹捧蔚来的车主,本身也不敢买蔚来的股票,这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话说开过蔚来车的人都不会太去挑剔产品本身,蔚来的车的设计、做工和质量那都是配得上它的价格。

“Brembo的制动卡钳、蒂森克虏伯的转向机、博世的四驱系统、诺贝丽斯的铝车身材料、Mobileye的视觉芯片、科大讯飞的语音交互、福耀的双层夹胶玻璃等”。再硬核的技术我就不说了,我也不懂。

服务成本和营销成本是大家都看得到的了。

李斌曾说:“一些自媒体对蔚来的评价哗众取宠,但是买了蔚来汽车的用户评价都非常高。当然。我们一般不会对给我们糖吃的人有负面的评价吧。

据了解,每个蔚来车主都有专属微信群,24小时贴身服务,道路上发生问题,蔚来团队第一时间赶到,更别提那些千里送电的“奶妈车”,好比五星级酒店的管家式服务。

不止如此,一辆三五十万的电动车,相当于一张高端俱乐部的门票,加入了一个诸如高尔夫攀岩登山等高雅生活方式的运营服务圈子。一年到头,各类活动、球赛、party不断。

我不反对蔚来汽车去追求情感体验,用服务换品牌口碑,对于车主而言,自然是欢喜的。然而,成本是什么?

而且,李斌为人虽比较低调,但蔚来汽车的营销却异常高调。蔚来ES8正式发布那天,包下整个五棵松会场和周围的部分场地,包下了8架飞机,60节高铁车厢,160辆大巴。此外,蔚来汽车还邀请格莱美最佳摇滚表演乐队Imagine?Dragons坐镇,仅此一项就花费近1000万人民币。

另一项烧钱的就是NIO?House(体验中心)的建设了,它们均选址城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王府井东方广场的北京蔚来中心,据称年租金8000万人民币;杭州的蔚来中心,紧邻西湖东岸,是目前唯一一家坐落于世界级景区的NIO?House。

即便是蔚来汽车背后的股东都是大有来头,像是腾讯、百度、联想、小米等科技大佬,但是也经不起如此消耗。

我能理解蔚来作为一家新兴的企业想要快速把高端电动车品牌打入心智的想法,用钱来换时间,赔本赚吆喝。这样的打法虽然收获了一批蔚来的忠实粉,但是这种花钱的速度也消磨了一批投资者的信心。

所幸,最近的蔚来已经在思考这些问题了。聚光灯下的蔚来要想受得起多大的掌声,就需要付出同等成长的代价。

如今的蔚来似乎正在迎来它的春天,市场上也少了很多风言冷语,但是并不意味着蔚来就有光明的未来。

蔚来汽车股价大涨,和蔚来汽车行不行没有太大的关系。顶多也就是证明,蔚来又有钱了,有金主背书了,可以继续留在“牌桌”上。

此次实现了毛利率转正,跨过了生死线,但李斌依然不能也不敢掉以轻心,往后的挑战只会越来越大,蔚来未来要走的每一步都需要更加谨慎。

车谈君观察

我一直觉得,资本是有眼睛的,它能进行理性的选择。尽管不看好蔚来的人很多,可是资本依然偏爱,作为一个不黑不粉的人,关于蔚来,有几下两点事实和一些观点可以分享。

其一,换电其实一直是蔚来可以和其他新能源车厂打出差异化的一张王牌。就像理想有增程式的混动技术一样。

在蔚来之前,北汽也在一直推广换电,但多是在对公领域,像出租车,公交车等,主打私家车换电的蔚来目前还是独一份。

换电技术简而言之就是将缺电的电池在换电站换下,由换电站换上一块同标准的满电电池。整个过程差不多在三分钟左右,补能时间方面最接近燃油车加油。

在如此快节奏的时代,已经很难想象还需要花半个一个小时充电了,而且带有充电桩的公寓也没有普及开来。结合我国电动车的发展现状,快速换电池已然成为了一个刚性需求。

然而,换电对于蔚来最大的战略意义从来不在于补能,而是贯彻车电分离的概念,将车架的价值和电池的价值分开,推行Baas(Battery?as?a?service)来把电池管理这方面的业务做出标准。

车电分离最直接的优势就是能大幅减少购买者需要承担的费用,电动车贵就贵在电池,如果消费者选择蔚来电动租赁业务则可以省下购车款10万元,电池还能采用免息月付。

新能源车无法与燃油车抗衡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保值率低,电池的相对贬值和绝对贬值导致整车贬值是所有潜在购车者无法越过的一个难题。换电则从根本解决了电池衰减的问题。

如果电池出现衰减,车主随时可以去换电站换一块符合标准的电池,维护、贬值、更新等问题由蔚来承担。而且当有更长续航的电池发布后,车主也可以更新自己的电池包。所以我觉得从某种角度来说换电提供的是持续的硬件升级。

都说三流企业做产品,二流企业做品牌,一流企业做标准,Baas就是李斌布局制定行业标准的一步棋。故事的框架搭的很动人,但是要把这个故事讲好还有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一个是,标准在现阶段无法被统一。各车企的电池标准并不相同,电池型号繁多,而且电池规格、尺寸也都不尽相同。现在电池技术还在探索和发展中,短时间内并不会出现绝对的领导者,就更别说统一标准了。

其次,私家车换电的需求场景太小,撑不起网络效应。换电站前期投入大,如果没有高频的场景根本算不过来帐。北汽一直推行对公的换电站不是没有道理。

出租车司机每天的行驶距离可能都会接近电池的里程极限,那换电会是师傅们首选且最快的补能方式。

而私家车司机每天出行的距离多是通勤距离,没有换电的需求。而且蔚来目前在整体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占比又小,车主地区又分散,就更难达到规模效应和制定标准了。

还有一个最难解决的就是成本问题。要知道,一座换电站的建设费用高达上百万元,蔚来汽车现在对换电站的投入已经超过了5亿元,且到目前为止也仅建成了139座换电站而已。

最现实的就是建设资金问题。除了前期投入大之外,换电模式的回本周期也是蔚来要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蔚来的换电站只针对蔚来自己的车型,而蔚来的用户基数也仅为5万左右,要想回本三五年内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总的来说,资金、销量和效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目前大力推行换电对于蔚来来说十分困难。

其二,还是要谈下蔚来的海底捞服务了。吐槽归吐槽,但是蔚来的服务已经起到了一定效果。

蔚来在政策、服务的制定都是站在用户的角度出发,让用户形成了“自己人”的意识,从而建立起来人与品牌之间主动且牢固的关系。

如果说前期是品牌维护用户,那么买过车的用户已经自发在保护品牌了。很多蔚来车主都会自发在网上不遗余力地分享蔚来的优点,而当有“黑”蔚来负面新闻则会群起而攻之,还有用户直接自己掏钱为蔚来租下广告牌。

如果你打开蔚来APP,浏览一下车主的分享,那社区文化比B站都不差。这种“家人文化”也让蔚来吃到了甜头。在疫情期间,蔚来来自于老用户推荐的订单占例达到了整体的69%。

吉利的李书福曾形容“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喜欢车的朋友肯定不同意了,但是你也可以看出早期国人对车的理解仍然是以硬件为主,那未来的车是怎样的呢?

我想,它会是一个互联网设备,我们将会花更多的时间与车相处,就像我们的手机,活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未来车行业的竞争绝对不是硬件之争,而是关乎系统和数据、关乎场景,关乎我们的需求本身。

理想重产品、小鹏重研发,蔚来重用户,差异化竞争中谁会更胜一筹?只能留待市场去检验。

站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李斌的处境还远远谈不上“爽”,外有特斯拉虎狼之师,内有造车新势力缠斗,蔚来的处境也正如他在近期露面时所讲,仅仅是“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

不过对于李斌和蔚来来说,获得了资本的支持后,蔚来的未来正在逐渐明朗。而至于它是成是败,是优胜是淘汰,我们实在没法在当下盖棺定论,且看十年后,或可见分晓。

*本文部分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